胡炳姝
[摘? ?要]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以學科知識的教學為基礎,因此深入研究學科知識,特別是厘清學生的一些認識誤區具有重要意義。以唐朝藩鎮割據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學生中存在著將藩鎮等同于藩鎮割據、夸大安史之亂對藩鎮割據的影響等問題。教師要認真分析上述認識誤區出現的原因,運用嚴密的思維及嚴謹的邏輯,幫助學生排除認識上的誤區,最終使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對歷史形成相對客觀正確的認識。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學科知識;認識誤區;藩鎮割據;安史之亂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2-0066-02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高度概括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明確了歷史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但“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必須以學科知識技能的教學為載體”[1],可以說,離開學科知識,能力培養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因此,深入研究學科知識對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厘清學生對一些基礎知識的認識誤區對教學具有重要價值。下面以學生對唐朝藩鎮割據的認識誤區為例。
一、誤區之一:藩鎮等于藩鎮割據
隋唐時期的制度發展是教學與考試的重點內容,而作為唐朝地方制度發展重要產物的藩鎮自然成為教學的重點。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對唐朝藩鎮有相應的闡述,但往往只關注藩鎮帶來的消極影響,造成很多學生一提到藩鎮就想到割據,甚至認為兩者基本等同。事實上,唐朝的藩鎮比較復雜,而處于割據狀態的藩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將唐朝藩鎮分為河朔型、中原型、邊疆型、東南型四大類型,是史學界對唐朝藩鎮類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分法,而這四種類型的藩鎮中長期處于割據狀態的只有一種——河朔型,其他三種類型的藩鎮雖然擁有較大自主權但并非割據。“安史之亂”中安祿山起兵于河朔,戰亂平定后,安史余部仍控制河朔型地區,這類藩鎮被稱為河朔型藩鎮。張國剛教授認為河朔型藩鎮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征:“在政治上,藩帥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鎮擁立;在財政上,賦稅截留本鎮而拒不上貢中央;在軍事上,養蓄重兵,專恣一方,并倚之作為與中央分庭抗禮的憑借。”[2]這種類型的藩鎮是真正處于割據狀態的藩鎮,教材中所說的“(節度使)職位往往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或由部下擁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認”[3]的情形更符合此類型藩鎮的特點。中原型藩鎮主要是在 “安史之亂”中為鎮壓反叛勢力特別是對抗河朔型藩鎮而設立的,雖然中原型藩鎮中后來也不乏叛亂,但仍起到了“駐重兵防驕藩”的作用。邊疆型藩鎮是由原邊防軍鎮發展而來的,唐朝疆域廣闊,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眾多,鞏固邊防一直是重要任務。東南型藩鎮主要是指設在浙東、浙西、江西、福建等東南經濟比較富庶地區的藩鎮,駐兵很少,是唐政府財政賦稅的主要來源地。可見,在安史之亂后的相當長的時間里,這三種類型的藩鎮雖然或有重兵駐扎,或有叛亂發生,但官員由朝廷任命,執行朝廷的政策,所以仍是中央政府控制下的地方政權。而且甚至“東南型從財力上支撐朝廷,邊疆型(西北)從武力上奠定了關中,中原型從軍事上鎮遏叛鎮” [4]。
二、誤區之二: “安史之亂”造成了唐朝藩鎮割據局面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后唐朝藩鎮割據現象愈演愈烈,據此一些學生認為正是“安史之亂”造成了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不可否認“安史之亂”在藩鎮割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它更像一個催化劑,引發了唐朝社會長期存在的多種因素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藩鎮割據的出現。
1.藩鎮割據的出現和唐朝地方行政體制的調整有關
唐初延續隋朝的郡縣二級制,不過將郡的名稱改為州,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國土面積極為廣闊,州的數量相對較多。據記載,從貞觀年間到安史之亂,唐朝的州的數量一直在300個以上,中央政府直接面對300多個州,管理任務繁重而艱巨。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監管,唐太宗時期在州縣之上設“道”作為巡察區,貞觀年間在全國共設十道。不過“這時的十道無治所,無編制,只是從大的地理概念上規范劃分了道的區劃和管州數量、范圍,沒有實際增加一級管理層級于州之上的用意”[5]。唐玄宗即位后,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一方面將業已存在的“道”進一步細化,分全國為十五道,“道”中設采訪使。另一方面為了加強邊防,唐玄宗在邊疆地區設藩鎮,藩鎮設節度使,主要負責軍事防御。“安史之亂”后,為鎮壓叛亂,唐政府將原本設于邊地的藩鎮增設于內地,且進一步擴大了節度使的職權。據杜佑《通典》記載:“自至德以來,天下多難,諸道皆聚兵,增節度使二十余道。其非節度使者,謂之防御使,以采訪使并領之。采訪理州縣,防御理軍事。初節度與采訪各置一人,天寶中始一人兼領之。”至德(756~758年)以來在道中增設節度使,且“理軍事”的節度使與“理州縣”的采訪使由“一人兼領之”,這就使節度使的職權進一步擴大,道和藩鎮逐漸合二為一且其地位提升,成為掌軍事、行政、財政等大權的州以上一級行政區。“唐廷的地方行政管理逐漸形成了中央—40余道—300余州、府—1400余縣的三級制體制。”[6]這種三級地方行政體制使中央與地方州縣的聯系必須通過“道”作為中間媒介,而“安史之亂”后,中央政府又給予“道”較大的自主權,必然導致中央對地方州、縣的控制力進一步減弱,加劇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2.藩鎮割據的出現與唐朝兵役制度的調整有關
唐朝的兵役制度經歷了由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轉變。唐朝前期實行府兵制,府兵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府兵平時耕種,農閑訓練,自備武器和馬匹,戰時出征。府兵制是唐朝前期最為重要的兵役制度之一,是國家兵員的主要來源。但其推行的前提是均田制,即府兵履行職責的前提是政府要給府兵分土地。唐玄宗繼位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遭到破壞,又由于戰事不斷,府兵負擔沉重大量逃亡,府兵制難以維持。在這種情況下,唐政府用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募”指招募,募兵制是由國家招募丁男充當軍士服役的制度,募兵也成為藩鎮兵力的主要來源。募兵制實行后,出現了“插起招軍旗,自有吃糧人”的局面,兵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成為藩鎮割據的重要基礎。而且,募兵與國家之間更多的是經濟利益關系,募兵類似于雇傭軍,個人素質很難保證,大量破產農民和無業游民充斥軍隊。不僅如此,“在唐朝和平環境中,投軍者多為習慣騎馬射箭的胡人,這些應募者又往往只識長官不知朝廷,很容易成為邊將的私兵”[7]。這些因素都加劇了藩鎮割據局面的發展。
此外,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統治者用人不當、唐朝商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有限等都被認為是影響藩鎮割據形成或發展的重要因素。總之,藩鎮割據是唐朝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諸因素綜合發展的結果,“安史之亂”的發生加速了藩鎮割據的出現。
綜上,對歷史全面正確的認識源自尊重歷史真實,也源自敢于質疑的精神,我們要指導學生用批判性思維辯證認識歷史,不斷排除認識上的誤區,最終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形成對歷史相對客觀正確的認識。
[? ?注? 釋? ?]
[1]? 方美玲.初中歷史學科育人的理論及實踐策略[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8(11):3-13.
[2] [4]? 張國剛.唐代藩鎮類型及其動亂特點[J].歷史研究,1983(4):98-100.
[3]? 趙世瑜,等.歷史必修(I)政治文明歷程[M].長沙:岳麓書社,2014:15.
[5] [6]? 郭鋒.唐代道制改革與三級制地方行政體制的形成[J].歷史研究,2002(6):95-104.
[7]? 徐焰.導致唐朝衰落的募兵制之弊[N].解放軍報,2017-8-4.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