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行音樂的發源地在歐洲,其在美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其無論是受眾還是各種價值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而對于我國的流行音樂而言,實際發展的時間較短,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后才被大眾所廣泛接受,并逐步在我國獲得發展。現階段,流行音樂已經成了我國音樂藝術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進一步豐富流行音樂的舞臺表演以及優化演唱技巧已經成了相關行業者所關注的重要問題。有鑒于此,本文將闡述流行音樂的演唱技巧以及舞臺表演,意在為相關行業者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流行音樂;演唱技巧;舞臺表演
一、前言
流行音樂具有形式多樣、內容淺顯易懂以及情感表現強烈等特點,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愛。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流行音樂在風格上也日益變得多樣化,且商業化的元素越來越多,從而進一步走進了人民群眾的視野當中。
二、流行音樂的演唱技巧
第一,流行音樂是發源于歐美國家的,要想學好流行音樂,首先就需要對歐美流行音樂的演唱特點做一個充分的了解,認識到即興表演是歐美流行音樂的重要演唱方法。與此同時,在發音上也應當嚴格要求,特別是真假聲的轉換等方面,演唱者如果沒有熟練高超的演唱技巧作為支撐,那么也很難將作品完美地展現出來。
第二,要尋找流行音樂唱法與自身實際演唱特點的契合之處,因為對于演唱而言,氣息是十分重要的,故此,對于正確的呼吸方法一定要能熟練應用。在流行音樂的實際演唱過程中,通常都會應用胸腹式結合的呼吸方法,以腰部作為演唱者氣息的支點,充分應用小腹的力量進行發力[1]。具體而言,就是要注重氣息應用的技巧,而不能光靠蠻力,通過對氣息的精準控制,從而發出更具特點的嗓音,同時也更利于演唱中順利地完成真假音的轉換,提高演唱技巧。
第三,選擇科學的喉嚨打開方式,對于流行音樂的演唱而言,喉嚨的放松是十分必要的,這直接關乎演唱者演唱時的自然流暢度。喉嚨是連接人的胸腹腔以及口腔的地方,如果喉部的肌肉不能保持放松,那么就會影響氣息的流通性,阻礙聲音的正常傳遞。
第四,精確尋找聲音的共鳴之處,流行音樂的演唱不光要借助話筒,更需要依賴于演唱者自身的聲音特點以及腔體的共鳴。但事實上,與美聲唱法相比較,流行音樂在共鳴方式上是有著巨大的差異的。對于美聲唱法而言,其在共鳴上追求的是混合式,強調歌唱的整體感覺,所以在音量上是比較大的,穿透力也較強,可以不通過擴音處理就迸發出較大音量。但是對于流行音樂的演唱而言,大多數情況下都還是需要借助話筒進行擴音處理,所以對于共鳴所產生的音量要求不高,但仍然需要實現高低音區的共鳴。通常情況下,流行音樂對于中聲區的共鳴需求相對更多,而對于高聲區的共鳴需求相對較少,且大多數都是在鼻腔進行共鳴。
第五,注意演唱不同風格歌曲時的技巧。首先是輕聲演唱,這里并不是說演唱要很小的聲音,而是要盡量使用更加純粹干凈的聲音實現與氣息的完美契合,以此來適應所唱歌曲的風格,這樣更利于歌曲情感的真實流露,帶給觀眾更加美妙的聽覺盛宴。然后是氣聲唱法,這就需要演唱者以較好的氣息帶動嗓音,以此來抒發情感,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進行演唱。再然后就是甜美演唱,甜美演唱追求的是一種甜而不膩的演唱,這里不僅要要求演唱者具有甜美的外表,還需要其擁有甜美的嗓音,以唯美的表演形式將歌曲甜美地呈現出來。最后就是念白式的演唱方法,這種演唱方法是在最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并受到了廣大年輕人的熱愛,其不僅現代感十足,而且演唱較為容易、節奏也比較明快,其代表人物有華語樂壇的周杰倫以及莫文蔚等等。
三、流行音樂的舞臺表演
對于一個演唱者而言,其流行音樂的舞臺表現將直接體現其綜合能力。事實上,一位流行音樂演唱者如果可以將伴奏音樂與舞臺的肢體表現進行有效結合,就可以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流行音樂在表現形式上可以主要分成激情歌曲以及抒情歌曲兩個方面。首先對于抒情歌曲而言,其節奏通常都會比較緩和,故此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更多地就是要使用情感遞進的方式進行演唱,而在肢體語言的要求上就不那么高,如果演唱抒情歌曲時的肢體語言過多,反而會起到不利影響,阻礙觀眾對于歌曲內涵的體會[2]。除此之外,對于激情歌曲而言,其具有節奏明快等特點,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感官刺激。所以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就需要演唱者重視對于肢體語言的應用,以此來優化演唱效果。通常來說,在演唱激情類的流行音樂時我們都會加入與之相對應的舞蹈動作,借助伴舞的力量將歌曲更加完美地呈現出來,以更大的熱情感染臺下的觀眾,促使觀眾與演唱者之間產生更加良好的情感共鳴。
四、結語
以上流行音樂的演唱技巧和舞臺表演的方式是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總結的,期望能夠相關學者提供一些參考價值,使其能夠在音樂領域繼續探索,并且走得更遠,相信未來音樂的發展會有很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馮文鸝.流行音樂中演唱技巧與舞臺互動的重要性探討[J].音樂生活,2018(3):64-65.
[2]關惠文.流行音樂的演唱技巧與舞臺表現的基本分析[J].魅力中國,2018(19):208.
作者簡介:周全,東臺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