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瀅 邱陳冬月
摘要:隨著全球范圍內生態危機的加劇,珍稀絕跡植物引起更多人重視,目前國內大多數的傳統展館是在對有體量感的實物進行展出,并且通過展品本身進行直接展示,在實際操作上,珍稀絕跡植物的實體展覽難以實現。基于多媒體的發展和運用,結合已有的理論依據可以從展陳方式的角度來研究人與自然生存狀態的延續,總結無實物主體展陳方式可行方案,用這些傳達手段的創新拓展了相對傳統的展陳方式,從而進一步推進無實物展陳方式的發展。
關鍵詞:珍稀絕跡植物;無實物展示;數字媒體
一、引言
隨著城市文明的發展,生態平衡受到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就我國目前來說現存的物種也在逐漸走向滅絕與消逝,狀態從有形變無形。對此類事物展示方式的關鍵在于突破用眼直觀事物本體,把多種感官相結合,在人其他五感上帶來新的刺激。
基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的運用,目前正值傳統展陳與新科技展示的交替之際,無實物展示在傳統展陳理念上做出轉型。展示手段切換成大多以數字化技術武裝的聲、光、電和電腦設計技術為主的形式。所以要求設計師除了應具有專業的設計理論、設計能力,還要從環境、資源的角度出發,具備強烈的環境責任感,不斷地實踐及創新。
實現珍稀絕跡植物展陳的設計,是對倡導低碳經濟和綠色展示的有力體現,對展示設計理念、生產制造、人才培養等多個環節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實踐方面,無實物展陳方式的實施與推廣,既能夠改變以往傳統展示低效的傳達與隔閡,又能夠提高社會影響力;在理論方面,無實物展陳方式的研究與開發,可以進一步充實展示設計學科的理論知識;在教育方面,將使展示設計行業的創新理念得到真正落實,并推動整個會展業乃至全社會對可持續發展、低碳環保等社會問題的關注重視。
二、我國珍稀絕跡植物在展陳方式上的探究
(一)我國珍稀絕跡植物現狀研究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緯度跨越大,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因此珍稀植物數量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更多,且很多珍貴的物種更是我國特有。由于長期以來的城市化建設,而沒有進行合理的保護,植物品種日漸減少,且有很多珍稀植物瀕臨滅絕。根據研究數據顯示:我國在近50年的進程中,大約有200多種植物已經滅絕;且中國高等植物中約有四五千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脅。占植物總數量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
(二)保護珍稀絕跡植物刻不容緩
我國盡管物產豐富,但植物資源也十分珍貴。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才正式啟動了一系列保護瀕危植物的研究與實施,如建立自然保護區、遷地保護、科學研究及保護規劃等,以及宣傳教育及法制建設的措施。我們此課題研究即在珍稀植物教育展示的過程中,將展示內容與展陳方式緊密結合,以主題作為展覽根本、以觀者體驗為核心、以數字化新媒體技術為媒介。新興展陳方式是最具有設計前瞻性,也是針對珍稀植物展陳的最佳方式。
(三)針對珍稀植物展陳上的困難
國內在針對各類自然博物館以及植物類展覽的展陳設計中,雖然已開始突破傳統的展陳手段,慢慢實現沉浸式展示,且逐步得到社會的公認。但由于普及率不高,且展品內容具有特殊性,所以在目前研究的課題中,瀕危狀態的植物自身生存能力較弱,且需要特定的環境來控制植物的正常生長,針對瀕危植物的展陳設計上更需要關注。在相應的瀕危植物展示設計環節上,更具體、更科學的采取相應措施,讓觀者意識到關注瀕危植物,保護環境刻不容緩。[1]
(四)案例分析
1.上海自然博物館
以上海自然博物館為例,通過考察發現其內部展陳優先通過無實物展陳進行展覽。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配合燈光、音響等展示道具。增強空間展示的藝術表現力。參觀者也能在相對的空間中突破空間的束縛性,再現場景。讓人們從中感受和體驗動植物的生命力。而針對部分珍貴的標本展品,也同樣采取虛擬現實技術進行還原,把靜態的展品轉換為多感官交互的動態形式。增強展示效果的同時創造氛圍,讓參觀者收獲更多的知識與領悟。
2.米蘭世博會日本館
以2015米蘭世博會日本館為例,虛擬空間是結合現實空間場地,用投影、LED屏幕等多種手段,給參展者營造身歷其境的沉浸式體驗感觀。在吸引參展者興趣的同時達到給予直觀信息的目的,在視覺上產生一定刺激,在體驗過程中進行互動。
三、珍稀絕跡植物展陳方式研究
(一)圖文展示
圖文形式的展示基本上綜合了所有種類的展品展示形式。[2]其展示手法是將所展示物品的信息,以圖片+文字的排版清晰的展現在觀者眼前。展示成本低,也能最大限度地將信息以清晰、完整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傳統展陳的重點是用文字閱讀、圖片展示或視頻講解等涉及視覺上的展示方式通過對內容的直白敘述完成信息傳遞,使觀眾形成一個被動接收信息的模式,容易喪失興趣。
(二)珍稀絕跡植物以人體驗為主的展示方式
1.珍稀植物展陳的視覺體驗技術
視覺是大部分人對事物認知的第一信息來源,它的重要程度常常蓋過其他感官。對于無實物展示,我們在這里分為兩個方面:一種是側重于反功能的尺度感。傳統展示形式為了滿足人的功能需要,都有一個固定的數據范圍,而對于突出感受而言,“反功能性”在某一程度上會給觀者不一樣的沖擊感體驗。另一種是虛擬技術,在虛擬現實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無論是對單個實物的虛擬還是對一個場景空間的虛擬都有非常強的視覺體驗。[3]例如場景虛擬技術和VR(Virtual Reality)技術:
場景虛擬側重于立體顯示,主要采用影視媒介,包括用全息技術、投影對珍稀絕跡植物進行視覺展示,還原已經消失的珍稀植物原貌,展現珍稀植物的形象狀態。
VR技術則側重于傳感器技術,采用一個媒體終端例如頭盔、VR眼鏡、手機成像等可以綜合植物個體于場景關系,加強交互性。
2.珍稀植物展陳的嗅覺體驗技術
人的嗅覺是一種經驗性的記憶,人們可以通過日常的生活積累,在自己的腦中留存一定的模式和印象。[4]氣味起加深印象、引起記憶、營造氛圍的作用。[3]此外,由于空氣流動等因素,在展示中的氣味不宜過濃,嗅覺的感受有時較為主觀,更要考慮不同的人對氣味的接受程度。
在珍稀絕跡植物博物館設計案例中,我們采取珍稀植物氣味瓶的展陳手段,展示部分具有特殊氣味的植物,通過特殊手段煉制精油,采用容器保存氣味或是固體氣味揮發等方式。引起觀者對植物的味道甚至茶香、花香、木香、泥土味、雨水味等自然中味道的熟悉感受。
3.珍稀植物展陳的聽覺體驗技術
與嗅覺一樣,聽覺能引起觀者對熟悉經驗的記憶和聯想。[5]想要展示獨特又容易引起共鳴的聲音就要對展示內容充分的了解。在珍稀絕跡植物展示中,適宜加入自然界中的聲音。
聲音展示分為兩類,一是對展示內容的聲音敘述,二是對自然聲音的播放或模擬。聲音媒介也分為兩類,一是人為手段的數字聲音設備,二是實物碰撞等產生的音節。
在設計案例當中,采取觸摸式聲音墻面。觸碰到不同的墻面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模擬各種大自然的聲音,增強環境體驗交互性。[6]
(三)無實物展陳(感官展陳)方式在珍稀絕跡植物博物館設計展陳上的應用
根據本文理論我們模擬了珍稀絕跡植物展廳設計。即逝—珍稀植物展館,在44000mm×24000mm×8000的空間范圍內分四個展示部分:序廳、漫步時光的洪流、摧殘生命的律動、構建綠色的未來。以某些特殊的瀕危植物為起始,層層推進,由局部到整體。前兩部分是講述植被被破壞、珍稀瀕危的原因,后兩部分是圖片影像展示區主要通過空間、隔斷、燈光氛圍等來講述人對植物的影響和破壞。整體運用了基本陳列、高科技展示(數字展示)、生態設計展示、互動式表現等展示方式。部分效果展示如上文。
數字展示:運用先進的多媒體展項進行對滅絕全息投影技術、投影沙盤、環幕投影、多點互動觸摸桌、模擬仿真場景等高科技技術,對絕跡植物和部分不便實體展示的瀕危植物進行直接展示。
生態設計展示:通過真實的還原生態場景,讓觀者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
互動表現:通過裝置藝術、數字展現手法多功能的增加觀展者與展品之間的互動性,增強了觀者對展品的興趣。對展品的展示方式多層次化,把觀者的參展效率增加到最高。
四、結語
珍稀絕跡植物展陳是展示中的又一重要思考,無實物展陳是多媒體應用在展示設計上的又一次拓展,既增強了展陳的真實性,提高了虛擬展示效果和社會的經濟收益,又實現了虛擬環境與珍稀絕跡植物虛擬設計的結合。虛擬技術在展示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為珍稀絕跡植物展陳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數字技術除帶來了向理念、便捷方面的變革,同時也帶來了一種更為直接的切入方式。非實物本體展示的形式成為交互活動的又一突破,追求互動的非物質形式決定了展示的多種可能性。感受、參與和交互演繹了公共文化與知識傾向的一個大眾聚集環境。實物本體和數字信息交相呼應,借助軀體、機器、環境實現虛擬世界中自然與心靈的統一。就目前展示行業現狀來看,珍稀絕跡植物展陳方式設計是向上的趨勢并且會越來越壯大,但虛擬展示設計與之脫節,這和目前展示業的思想轉變息息相關。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發展和相互影響傳播,此類環保設計會更受大眾的關注,它的發展也會緊跟無實物展陳方式的發展,達到兩者良性的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趙佳.展陳設計的傳達體驗與應用[M].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時間,2017.
[2]武楠.論多媒體展示設計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應用[J].設計,2017(19):117-118.
[3]薛駿峰,王君澤.虛擬現實技術及其在建筑漫游中的應用[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09(6):96-97.
[4]楊峰.感官與商業展示[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6(09):162.
[5]馬杰川.淺談展示設計中人的感官需求[J].科技創業家,2013(12):131.
[6]湯善雯.互動設計在博物館展示中的應用[D].南京藝術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