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修魁


【摘 要】目的:分別研究西咪替丁與蘭索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提供可參考依據。方法:通過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入住本院的80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西咪替丁治療,觀察組給予蘭索拉唑治療。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指標。結果:經過兩種藥物治療后,觀察組的凝血時間、疼痛消失時間以及復發率均比對照組低,胃內pH值比對照組高,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92.5%、75.0%,觀察組的有效率明顯大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蘭索拉唑比使用西咪替丁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好,能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的疼痛,降低出血量,不易復發。
【關鍵詞】 西咪替丁;蘭索拉唑;消化性潰瘍出血;臨床療效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內科常見疾病,導致其產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胃酸分泌多、胃粘膜損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藥物刺激、遺傳因素、心理因素也與消化性潰瘍的產生有關[1]。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表現不一,大多數患者有腹痛、惡心、嘔吐、反酸、噯氣的臨床表現,部分患者癥狀不明顯,以出血、穿孔等并發癥作為首發癥狀[2]。若不及時治療,出血量多,會造成血液迅速流失,嚴重者導致死亡[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類進入了快餐時代,導致消化性疾病高發。臨床上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的藥物有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為研究一種臨床療效比較好的藥物,本研究對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入住本院的80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通過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入住本院的80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2.36±7.14)歲。病程2~23h,平均病程(7.12±2.56)h。其中十二指腸潰瘍12例、胃潰瘍16例、復合性潰瘍12例。觀察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2.71±7.25)歲。病程2~24h,平均病程(7.13±2.45)h。其中十二指腸患者11例、胃潰瘍患者17例、復合性潰瘍12例。所有患者均已確診為消化性潰瘍,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對相關藥物過敏、肝腎功能不全患者。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咪替丁治療,將0.2g西咪替丁溶于0.9%的100mL的葡萄糖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滴注時間為20~30min,間隔6h滴注1次。觀察組給予蘭索拉唑治療,將0.3g蘭索拉唑溶于0.9%的100mL的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滴注時間為30~35min,每天2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周。
1.3?觀察指標
治愈:經過相關藥物治療后,患者腹痛、惡心、嘔吐、反酸、噯氣等臨床癥狀消失,潰瘍面基本愈合,出血部位愈合良好。顯效:經過相關藥物治療后,患者腹痛、惡心、嘔吐、反酸、噯氣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潰瘍面消失,不活動不產生出血現象。有效:經過相關藥物治療,患者腹痛、惡心、嘔吐、反酸、噯氣等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潰瘍面縮小,出血部位仍有少量出血。無效:經過相關藥物治療,患者腹痛、惡心、嘔吐、反酸、噯氣等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潰瘍面無縮小跡象,出血量無變化。
1.4?統計學指標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8.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后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經過兩種藥物治療后,觀察組的凝血時間、疼痛消失時間以及復發率均比對照組低,胃內pH值比對照組高,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2.2?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經過兩組藥物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92.5%、75.0%,觀察組的有效率明顯大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3?結論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其形成多由于患者飲食不節制、情志不暢、脾胃虛弱導致。胃病需要養,治愈后不注重養護,常反復發作,造成胃粘膜受損嚴重,常產生多種并發癥,出血是嚴重并發癥之一[4]。出血是由于潰瘍部位的血管被損害所導致,如果損害的是毛細血管,出血量少,此時癥狀表現不明顯。如果損害的是大血管,出血量多,患者會出現出血、嘔血與黑便情況。出血前常有預兆,常表現為疼痛減輕,這是因為出血后減輕了黏膜水腫,血液呈堿性中和了酸性的胃酸。[5]
針對消化性潰瘍出血,臨床上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的藥物是西咪替丁與蘭索拉唑[6]。西咪替丁屬于組胺H2受體阻滯藥,通過抑制胃壁細胞的H2受體,抑制胃酸的分泌。但副作用多,抑酸方式單一[7]。蘭索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能夠有效的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通過增加胃泌素的分泌,可以改善胃粘膜細胞及壁細胞的增殖,修復潰瘍面及出血部位。上述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凝血時間、疼痛消失時間以及復發率均比對照組低,胃內pH值比對照組高,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92.5%、75.0%,觀察組的有效率明顯大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使用蘭索拉唑比使用西咪替丁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顯著,能縮短凝血時間、疼痛消失時間,升高胃內pH值,緩解胃酸癥狀,且復發率較低,值得作為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理想藥物。
參考文獻
[1] 李新龍.蘭索拉唑與西咪替丁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29):586-587.
[2] 孫鵬有.蘭索拉唑與西咪替丁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5):235-237.
[3] 王馳雄.蘭索拉唑注射液防治應激性消化道潰瘍出血的臨床思路研究[J].醫藥前沿,2014,(07):206.
[4] 張幼云.蘭索拉唑與西咪替丁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效果觀察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26):48-49.
[5] 白瑪措.蘭索拉唑與西咪替丁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08):153-154.
[6] 黎土生.西咪替丁和蘭索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臨床療效研究[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12):144-145.
[7] 李秋娜.西咪替丁與蘭索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