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凱
摘 要:我將從營造閱讀氛圍,引人入勝;情動辭發,深化感悟;精心設計閱讀,讓學生受到“德”的熏陶;品詞析句,體驗情感,培植品德修養;感情朗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教師做一個語言家,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拓展延伸,讓“德”根植學生心中等方面出發,探討以閱讀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閱讀;德育教學;營造氛圍;感情朗讀
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不再僅僅是班主任的任務,它應該滲透在各學科的教育環節中,尤其在語文學科中能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內容更加廣泛,因此,我們如果能有的放矢地應用語文的閱讀進行德育滲透,其教育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探討:
一、營造閱讀氛圍,引人入勝
多媒體的運用,在閱讀過程中往往起著別的教學手段無法起到的特殊效果。上課時,老師利用一首曾經唱遍大江南北,使許多人感動得熱淚盈眶的歌《為了誰》,拉開了課的帷幕,在歌聲中,學生們進入了閱讀情境,了解到,曾經有那么一首動人的歌,為了人民子弟兵而唱。這歌聲,激發了孩子們了解1998年到底發生了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的強烈愿望。讀到搶險情況十分緊急的時候,老師又播放了一段1998年長江流域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的影片,一下子就把學生拉入了那驚天動地、萬分緊急的受災地區。這對于這些沒有經歷洪災的孩子來說,既是感受洪水的可怕,災情的嚴重,更是為閱讀課文感受人民子弟兵英勇頑強地與風浪搏斗作下了鋪墊。
二、情動辭發,深化感悟
為了使學生對課文入情入境,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陳老師努力讓學生讀好“荊江告急!武漢告急!九江告急!……”這一句。學生們在一遍遍的反復朗讀中,逐步理解了,這三句話朗讀時的特點:語速由慢到快,語調由低到高,語音由輕到重,表達了“急——非常急——十分火急”的情感變化。
在閱讀到第五自然段中,老師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軍旗飄揚;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軍徽閃爍?!边@一句。在指導這一句話時,老師引導學生聯系前文和搜集的資料加深理解。有的學生聯系“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晃晃的電桿?!边@一句深入理解。學生感受到,漂動的樹梢上有危險,滅頂的房屋上有危險,搖搖晃晃的電桿上有危險,這些地方就有軍旗飄揚,就有軍徽閃爍。學生們感受到了我人民了弟兵為救百姓心急如焚,神勇無比的英雄本色,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場面,那一個個高大的形象。
三、精心設計閱讀,讓學生受到“德”的熏陶
“文章不是無情物?!蔽覀儚拈喿x每一篇文章中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對祖國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喜愛、對親情的眷戀、對友誼的珍惜。每篇文章都蘊含著對社會、對人生的啟迪。所以,別具一格的閱讀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輕松地掌握語文知識,還可以得到情感體驗。
在閱讀《收藏陽光》時,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快樂的事,再說一說自己悲傷、難過的事,并講一講如何走出悲傷,接著閱讀課文,了解田鼠收藏陽光、度過寒冷的冬天,最后閱讀這個寓言帶給作者的啟示――精神儲備和物質儲備同等重要。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明白,平時要善于收藏快樂的片段,構筑心靈的防線,在挫折面前才會微笑著勇往直前,從而培養了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四、品詞析句,體驗情感,培植品德修養
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是閱讀教學中的常用方法。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才能走進文本深處,受到情感感染,觸動心靈,點燃愛的火花。
我在教學《給大樹道歉》一課時,讓學生找出丹尼爾道歉時的衣著、動作、語言描寫的詞語、句子,讀一讀,并從中體會到什么。孩子們紛紛回答:“從‘衣冠楚楚這個詞,我覺得丹尼爾跟大樹道歉很鄭重,很誠懇?!薄皬牡つ釥柋ё〈髽湔f‘兄弟,我對不起你,可以看出他是真心道歉?!薄暗つ釥柊汛髽洚斪餍值?,說明他尊重大樹,尊重生命?!薄?/p>
接著,我及時引導:丹尼爾做得對嗎?我們該如何對待花草樹木,對待大自然?學生這時情緒激昂,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學生的討論中,孩子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已悄無聲息地根植在他們心中。
五、感情朗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聲音,把儲蓄文化的文字載體變成帶有朗讀者情感色彩的抑揚頓挫的語音,使作品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在朗讀聲中感受人物品質,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情趣。所以,閱讀教學要注重德育教育,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
我在教學《韋德的心愿》一課時,讓學生齊讀,個人有感情朗讀,分角色朗讀,讓他們自己從韋德的心愿“要一雙棉手套和拖鞋送給老師和奶奶”中體會到韋德那顆感恩、善良的心。再讀到班上的同學被韋德的心愿感動之后,紛紛獻出自己的愛心時,韋德的善良、韋德同學的愛心都深深地擊中了孩子們的心靈,有幾個孩子眼里竟含著點點淚花。無疑,韋德美好的品質已悄悄地在孩子的心中扎下了根。
六、教師做一個語言家,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再現。”作為一個教師,他的教學藝術不在于他傳授知識的本領有多高,而在于去激發學生的情緒。這就要求教師的主導情緒是積極、快樂、飽滿、振奮的,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去鼓舞學生,把他們的情緒帶入文本之中,讓他們的思想融入文中的情感,激發情感體驗,升華文章內涵,讓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教師或激昂或低沉或快樂或悲傷的語言,和學生的內心產生共鳴。
在教學《激動人心的時刻》時,我以激昂的情緒、自豪的語氣講述了我國自主研制的“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的經過,把孩子們的情緒調動起來,讓他們去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時刻。然后播放火箭升空錄像,教師做慷慨激昂的解說,當火箭升空的那一瞬間,孩子們激動了,有的站起來鼓掌,有的歡呼起來……這時,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被激發出來了。
七、拓展延伸,讓“德”根植學生心中
學生在閱讀學習時,已受到文章中的美好情感的感染,但要讓學生真正提高品德修養,還必須做一些拓展延伸,做一些實踐活動。這樣才能讓高尚的品德根植在學生的心中,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在教學了《收藏陽光》后,讓學生寫一寫自己以前經歷挫折時是如何挺過來的,以前有哪些幸福、快樂的片段,在今后的人生中該如何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挫折、困難。學生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在寫的過程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已在心中生根。在教學《心愿》一課后,我布置一項任務,讓學生回家給自己的親人做一件事,給他們洗洗腳、端端茶,送上一句感謝的話等等,讓愛心、感恩之心在實際行動中得到體現。
語文課標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包括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而德就排在首位,所以在語文教學時,通過閱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必須肩負的責任。正確處理好德育教育和傳授知識之間的關系,做到寓德育于知識傳授之中,使二者融為一體,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參考文獻
[1] 曹力獻.中小學德育實效性研究[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000(027):P.270-271.
[2] 鄧小瓊.關于初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探析[J].時代教育,2017,000(016):129.
[3] 于福清.芻議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有效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002(015):P.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