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成鳳 田宇藍 唐國建 王雪萌 孫合
摘 要:“新青年”在社工機構中的工作受傳統模式的束縛,限制了其更好開展工作的可能,另外,當前社工機構存在形式單一,主要為線下模式,為了更好地開展社工工作,發揮青年工作者的優勢以及講“互聯網+”引入到社工機構中,本文開展一系列的研究,為建立一種能彌補單一的線下幫扶方式,更好地促進社工機構的發展。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對社會工作機構的現狀進行分析,積極探討社工機構與“互聯網+”的服務模式新思路,從而達到社工機構線下服務于“互聯網+”線上服務的“雙向運行、協同服務”效果。
關鍵詞:社工機構;“互聯網+”模式;趨勢
0前言
社工機構與“互聯網+”相結合共同進行專業服務提供的方式成為社會工作服務的重要嘗試。社會工作是一種藝術、一種科學、也是一種專業,其目的在于協助人們解決其個人、群體(尤其是家庭)、社區的問題,以及運用個案工作、群體工作、社區工作、行政和研究等方法,促使個人、群體和社區之間的關系達到滿意的狀態。而對社會工作新平臺的建立和相關軟件的開發而言,對了解社會工作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只有對現有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分析整理、經驗總結,才能夠看到社會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發展模式。
1社會工作機構現狀
專業社會工作在20世紀50年代傳入中國,雖然發展晚、起步慢,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社會工作機構的本土化發展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在社會工作的整體發展中起著先導作用,目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高校和社工機構兩個主體。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學簽訂了聯合辦學的協議,決定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建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標志著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內地開始恢復。現共有300多所高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每年培養的社工人才約為10000人。這為社會工作機構輸送了高素質、專業性強的社工人才,但是仍然存在社工人才缺乏的現象,因為學生雖然受過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教育,然而按照現在的社會需求來說,高校每年培養出來的社工人才其實遠遠不夠,每年實際上卻僅有10%-30%的學生選擇了相對口的專業,其他相當部分則進了機關、企業等單位從事“不對口”的工作。
我國高校在社工人才的培養方面理論與實踐并重,在本科、研究生等學歷中均開設有社工專業,傳遞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培養塑造了一定的專業價值;本專業學生對社會工作有了一定的認知,但卻因為個人實操能力或就業難、職業化進程遲緩、工薪待遇低、社會認同度低等現實原因而選擇其他行業。從而導致了社工機構專業人才的缺乏。
雖然社會工作是舶來品,非本土長成,做一些開創性的、本土化的研究實屬不易。但近年來,通過社會工作學者和一線社工的不斷探索、研究,社會工作學科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及內容日趨多樣化,具有實踐性和理論性、應用性和學術性。
早期,“愚、貧、弱、私”被認為是中國社會的病根,并計劃用“四大教育”來救,而這種帶有一定“烏托邦”色彩的工作方式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本土社區工作實務的開端(孟亞男等,2016)。對于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高校起了十分突出的作用。傳教士與燕京大學、齊魯大學、滬江大學等高校的知識分子共同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實驗區建設”。就在如今也是,從《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一書中提供的數據來看,42.9%的高校開辦了社會工作機構(王思斌等,2014),高校領辦社會工作機構成為一大特色。
在2000年前后,上海浦東新區開始在醫院、學校和社區設立社會工作站,這成為中國內地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標志。2004年6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了《國家職業標準——社會工作者(試行)》,該標準成為中國社會工作專業化的重要象征,標志著中國社會工作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從教育領域逐步發展到實務領域,并在國家層面和全國范圍開始推廣。
專業化的社會工作實務在我國起步較晚,想要真正發展起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可就目前來看,已初有成效。2006年-2016年,十年時間,我國扶持成立了591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和近6000家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在2018年民政部社會服務統計數據中顯示,至2018年,我國扶持成立了44.3萬個社區服務機構和16.3萬社區服務中心以及35.5個社會團體,初步形成了社會工作行政部門為主導、社會工作行業組織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協同發展的“一體兩翼”工作格局。這說明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社會發展進程中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
我國的社會工作機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全社會引起了重要關注,國家和政府紛紛建立社會工作行政機構。盡管如此,我國從事社會工作的人仍然面臨尷尬的境地,這一新興專業作為一門職業依然受到社會的“冷淡”。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急需大量社工,但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就業率又比較低,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因為社會專業畢業生的最大雇主――政府將工作機分給了公務員們。二是全社會的社工意識沒有形成。社會工作的學生去應聘,因聘請著比知道社會工作視什么?社工學生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釋什么是社會工作,這樣導致了社工學生參加工作后,又往往被當成護理或干脆是雜工來使用。
在香港,社工體系已經非常完善和專業,從事社會工作是一項非常崇高和體面的工作,報酬也很不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社會工作者收入穩定,一般初級社工月薪在1.2萬元-1.8萬元港幣,高級社工年薪能達到40萬元以上。而在內地,情況則大大不同,當下社工的薪資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除了每年民政部以公務員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畢業生可以旱澇保收之外,其他職位例如福利院或街道辦的社工,其待遇不過和普通護理工作人員差不多。
雖然社會工作的職業化、專業化步伐逐漸加快,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身份和專業作用進一步明確,職業化也將有所改觀。國家和政府雖積極倡導形成“有事找社會工作者”的思維,但是社會工作機構在自身發展的進程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若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始終影響社會工作機構的發展,影響服務模式的創新。
2“新青年”社工機構的服務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2.1“新青年”社工機構的服務模式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棟梁,國家的一切有效運行都離不開年輕一輩,因此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社會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問題之一就是困境青少年,2011年11月8日,中央組織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個部門和組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從中可以看出國家對于社會工作人才也越來越重視,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青少年社工機構也在不斷的出現。現如今,針對青少年的社工機構服務模式主要是線下幫扶。主要有:
2.1.1課業輔導
對正在上學的服務對象進行一定的課業輔導,不僅有利于與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還可以在課業輔導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服務對象。課業輔導基本上都是針對健全的青少年。針對殘疾的青少年,社工機構針對其自身條件制定出一定的課程。通過設置的這些課程,可以提升服務對象與服務對象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并增進他們之間的感情,提升其肢體運動能力,體會快樂以及糾正他們的偏差行為,培養他們的隊伍認同感,同時緩解他們壓抑的情緒,引導他們通過自身的認知與發展,形成健康積極樂觀的社會意識。
2.1.2參觀游玩
社工機構通過組織參觀游玩可以增長服務對象的見識、開闊視野。在參觀游玩中,可分為室外和室內。室外,在游玩過程中,身體與自然環境進行親密的接觸,身臨其境的感受自然界中的陽光、空氣、大地,增強自身體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通過多種多樣的游戲活動,其肢體平衡性、語言的表達能力、運動的靈活性得到全面發展。室內。室內的活動多為安靜平和類活動為主,如語言類、操作類、益智類等。如美術、詩詞、畫畫、剪紙、拼圖等。使其肌肉的協調性、靈活性和精確性得到鍛煉,團隊意識都得到提升。
2.1.3成長互助小組
青春期是一個敏感期,青少年的身體和思想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時期的個體更多的接受著來自學校和同輩群體的影響。對于青少年來說,自我意識便逐漸清晰。個體自主選擇的價值觀和目標決定了其持久的同一性,青少年期消極的價值觀對其一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影響。如果能有人給予正確的引導,提供適當的鍛煉,將有助于他們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和穩定的角色。因此社工機構對青少年開展小組活動,幫助其在有趣的小組活動中樹立個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引導積極的群體價值取向。
2.1.4社會心理支持小組
社會心理支持在青少年生活中起到正向支持的的影響,使青少年體會到不一樣的成長體驗。在家庭中,社會心理支持通過家庭游戲,讓青少年更加體會到家庭的重要性,了解家庭意義,加強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家庭成員也可以通過心理支持的理念對青少年進行溝通,加強家庭關系的凝聚力。在學校中,通過開展社會心理支持相關課程,讓青少年體會到除課本知識以外的其它領域,充分了解到身邊的資源,運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加強對課本中有關社會心理支持元素的理解。
2.2“新青年”社工機構的服務模式所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代青少年(事業)社會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已在學科、實務和制度建設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發展路徑和初期成果[1]。隨之不斷出現的是針對困境青少年的社工機構。青少年社工機構不斷的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除此之外,還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而來。因此,這是在不斷的完善的,但同時也會存在一些問題:
2.2.1面對面交流中沒有形成良性的交流方式
社工機構針對青少年的服務方式基本上都是面對面交流。作為一線社工,在與服務對象接觸時發現,很多服務對象在面對社工時并不原意說出具體情況,原因是沒有安全感。該服務對象無論面對的是救助機構的工作人員還是社工,都不原意說出自己的信息,通過幾次接觸下來,發現只要是面對我們,他都會處于一種很戒備的狀態。
2.2.2服務對象并不會主動求助
社工所接觸到的服務對象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主動求助的。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人在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問題,并不會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大部分社工所接觸的服務對象都是由老師、主要監護人、鄰居推薦的。因為不是主動求助的,在社工進行服務的時候,很多服務對象并不會全心全意的配合。
2.2.3鏈接社會資源有限
社工機構有一個很大的職能是鏈接社會資源,社會資源也是最大、最豐富的資源體系,但在實際情況中,大部分社工機構能夠鏈接到的社會資源有限。因為社工在鏈接社會資源的時候會受到地區的限制,因此很少有機會和其他資源方進行溝通、合作。這也就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存在時間和空間的不一致性,加上社會工作者自身人力資源的有限性,惡性循環使之能夠鏈接到的資源就更少,而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這些資源又是必不可少的。
3“新青年”社工機構服務模式存在問題的原因
青少年群體在經歷人生發展階段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的人生發展階段任務。然而青少年在人生發展階段的過程中因社會、家庭、他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互動問題,從而導致青少年無法完成人生發展階段任務,因此導致青少年群體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為能夠促使青少年群體加強自身與社會、家庭、他人的關系互動。青少年社工服務機構根據青少年群體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回顧過去痛苦經歷,整合資源,制定具體的服務方法及模式,激發青少年的潛能,發掘青少年的優勢,與青少年一起共同解決問題,幫助其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但在針對青少年的問題制定具體服務模式的過程中仍存在問題,具體原因如下:
3.1針對性、目的性不強
社工機構在前期接觸過程中,對于青少年群體存在的問題及現狀了解較少,僅僅是通過初步的認識后制定出相應的服務計劃,對青少年群體問題的總體解決有初步方向,并不能全面提出解決青少年群體問題的方案。服務對象因所處的困境不同,因此會使社會工作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提出的服務計劃具有針對性、目的性不強的局限。
3.2服務目標對象不明確
機構在所接受的服務目標群體中對服務對象區分不明,這就使得社會工作者在提供社會工作服務時并不能做到針對服務對象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僅是通過部分活動來促使服務對象得到基本的改變,并不能從根本上去觸及服務對象深層次的問題。服務對象的不明確易導致服務計劃的不明確,從而使得社會工作者所進行的社會工作服務計劃保留在初級階段,無法深層次解決服務對象存在的問題。
3.3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缺乏及流失
機構在所承接的服務項目中所分派的社工人才較少。在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學生中愿意從事社工的人數不多,雖在項目中為弱勢群體進行服務,但在面臨就業前景的面前,更多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選擇從事其它行業的工作,從而造成社工人才的缺失。
3.4機構資金不足
資金是一切服務活動的支柱,機構在承接服務項目,雖取得購買方的資金補充,但自身的資金長期存在短缺,仍然無法完成對社會工作者薪酬的支付,項目資金僅僅是能夠使用于項目活動。資金的不足,容易完成機構服務活動質量和水平的降低,不利于社會工作服務的進行。
4“新青年”社工機構與“互聯網+”模式探究的新思路
4.1基本構思
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棟梁,國家的一切有效運行都離不開年輕一輩,因此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該研究項目根據青少年群體存在的問題研究、社工機構發展的多項需要,討論建立一個針對青少年群體服務的社工機構所需的條件,面臨的風險和機遇,試圖探討出利用“互聯網+”、社交APP為青少年群體提供線上服務平臺,以期建立一種能彌補單一的線下幫扶方式對幫扶青少年解決問題的相關模式,更好地解決困境少年的問題,促進其健康成長。
該項目主要研究服務青少年相關問題的社工機構的服務模式,針對性的探討社工機構等非營利性服務組織線上服務內容拓展,提出針對6-18周歲的困境青少年的社工介入服務,可擴展線上咨詢、線上活動、鏈接社會資源等創新模式的結合。
4.2“互聯網+”融合社會工作的創新模式
4.2.1社會管理服務云平臺系統
在各地民政開發和使用的最低生活保障系統、五保供養系統,醫療、臨時、孤兒、自然災害等救助管理,養老服務系統,社會組織信息、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服務、社會事務管理、雙擁優撫等管理等系統的基礎上,采用典型的SaaS架構,基于云平臺,實現數據管理、存儲、發布、決策、查詢和統計等主要功能,滿足民政業務不斷發展的實際需要,為公眾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社會服務。整合社會工作的內容與服務,構建社會管理服務云平臺系統。設置服務項目清單,豐富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工作內容,細化具體救助、福利、服務等項目,包含就業、衛生、計生等擴充后的社會服務內容及社區、慈善、社會公益等社會服務類型擴展后的便民服務等。通過這個社會管理服務云平臺,鏈接民政各系統留置的端口,對各系統運行狀況數據進行采集和處理,大量的數據經過技術和服務團隊的專業分析,可主動為服務對象提供有關的社會服務信息,開展社會服務,反饋服務訴求。
4.2.2社工個案管理微信平臺
微信作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產品,通過微信傳遞信息,以O2O便利服務,通過線上線下進行推廣,促使服務對象關注的微信公眾號。通過公眾號,社工機構可在微信平臺上實現對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全方位溝通、互動,進而形成一種主流的線上線下微信互動方式。也可建立微信社工號作為微信平臺的延伸,設定服務號、訂閱號、企業號,迅速連接合作伙伴,使其適用于社工或案主出差移動辦公,社工企業合作伙伴間的訂單管理與工作協同,支撐個案服務,社工巡查與績效評估等工作管理,簡化管理流程,大幅提升管理和服務效率。
4.2.3社工服務智能化
推出“互聯網+社工服務”。在提供傳統救助等功能的基礎上,與互聯網的合作,鏈接“互聯網+”產業形態,獲取政府的“互聯網+”政策支持或借助O2O,鏈接公用服務,將特殊群體如老人、兒童、殘疾人的服務項目設計成智能卡,內置具體的服務項目,甚至能監測他們的近況,滿足服務對象個性化的需求。通過互聯網提供量身定制服務,比如可根據先進的定位技術接入到可穿戴設備,開啟地圖跟蹤、電子眼監控等,可以和手機APP結合,提供手機定位與芯片定位之間的路線圖,享有專人定位服務。社工通過手機可以實時監測服務對象的位置,一旦定位超出安全范圍,無法識別到服務對象的位置,APP便發出警報。此外,智能卡還能將服務對象每日的服務情況數據傳到云端,通過數據庫分析,為各服務對象量身定制專業的社工服務。
5社會工作機構發展趨勢
5.1專業化與職業化程度加快
目前我國已建立有專業的知識體系、社工機構、社會組織,高校有專業學位的設立授予,同時進一步厘清知識框架、實踐體系,逐漸增強倫理教育、理論建設。首先,社工機構分工分類會更加明確清晰。無論是社會工作研究還是實務,都更加重視“專業分工”,針對社區、企業、工業、農村、家庭、學校、醫務、軍隊、青少年、老年、婦女、殘疾人等等服務領域,都分門別類的開設有對應的課程,專門的社工活動,專一的服務項目,專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人員。
其次,社會工作機構職業化的問題。近年來“政府購買服務”、“企業購買服務”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提供了就業崗位的同時也推進了社會工作職業化進程。民政部發布了《社會工作方法 個案工作》和《社會工作方法 小組工作》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組織評選“年度中國優秀社工人物”、“年度中國十大社工人物”。201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廳字[2018]141號關于印發《民政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中指出,擬訂社會工作、志愿服務政策和標準,會同有關部門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和志愿者隊伍建設;并新增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
5.2社會認可度的提高及市場化、社會化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許多社會問題也隨之增加。然社會工作涉及的面極其廣泛,近年來各行各業都有了社工的身影,醫院內從事病人心理疏導工作的、社區內調節鄰里關系照顧老人的、司法機構處理和疏導家庭糾紛的等等,“身邊的天使們”給公眾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也提高了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可度。專家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公民將慢慢形成社工意識。
“社會工作”一詞連續四年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政府也出臺配套政策發展、支持和促進專業社會工作發展。社會工作,這個新興的職業將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按照“大市場,小政府”的發展趨勢,以及參照上海正在實行的“政府購買服務”等政策(由政府通過招標,聘請民間服務機構幫助社區矯正人員、吸毒人員和問題青少年等邊緣人群回歸社會等),社會工作終究會從民政、司法、衛生等執法系統中剝離出來,逐漸市場化、社會化。
社會認可度的提升,社會需求量的增加,國家政府的重視支持,這種大環境的良好氛圍會極大地推進社會工作的發展進程,社工機構將逐年增長,社會工作者也會越來越增多。
6結論
新青年社工機構能夠發現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了解群眾需求,而社工更擅長利用專長將一些需求設計服務項目,“互聯網+社工機構”的設立開辟了社會工作發展的新思路,它以線上線下群體互動為理論依據,以人力資源的整合為管理目標,對于未來一個時期內社會工作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斯基摩爾(Skidmore).社會工作導論[M],1994
[2] Greenwood E. Attribute of a Profession[J]. Social Work,1957(第3期).
[3]孟亞男,石兵營,陳靜.中國社會工作實務的探索脈絡[J].社會工作,2016,(第2期).
[4]王思斌、阮曾媛琪、史柏年主編.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林順利.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興起與發展[J].社會工作,2016,(第2期).
[6]潘躍.三十二萬多人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N].人民日報,2018-6-11,(第011版:要聞)
[7]劉華麗.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的發展[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第1期).
[8]張佳華:《青少年社會工作: 學科、實務與制度建設》,《青年學報》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