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目的 對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在早產兒神經發育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究。方法 將我院120例胎周在37周以下的早產兒設為研究對象,分別于日齡2~3日、5~7日、12~14日以及26~28日4個時間段對其身體發育情況以及新生兒神經行為進行測定,以探究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在早產兒神經發育中的應用價值。結果 隨著日齡糾正時間的增長,其身長、體重、頭圍以及神經行為評分均得到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早產兒進行新生兒神經行為測試能夠,能夠及時發現異常早產兒,并有利于及時對其進行相應的干預。
【關鍵詞】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早產兒;神經發育;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7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9..01
在本次研究中,將我院120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新生兒神經行為進行測定,以探究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在早產兒神經發育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出生的早產兒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排除存在合并先天性畸形、遺傳代謝性疾病、敗血癥、感染以及新生兒窘迫等情況的新生兒。其中,男74例,女46例,孕周28.0~36.2周,平均(32.4±2.2)周。全部新生兒家屬同意進行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對早產兒進行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的時間應該選在新生兒安靜覺醒以及兩次喂奶的間隙,要求保持檢測環境的安靜,光線處于半暗狀態,環境溫度保持在23℃~28℃之間,對其6項行為能力、8項主動肌張力和被動肌張力、3項原始反射以及3項一般狀態。
檢測步驟:由經過專業培訓且考核合格的專業人士對新生兒進行檢測,首先測試其對聲音以及光的反應情況,之后將被包打開并將其衣服脫去,對其上下肢回彈反應、直立支持反應以及圍巾征和腘窩角反應情況,幫助新生兒保持坐立姿勢,對其豎頭能力進行檢查,再將新生兒扶起,檢查其踏步反射情況,將新生兒放平呈仰臥位,進行牽拉、握持和擁抱,對其反應情況進行檢查,以新生兒吃奶的情況為依據,決定對其吮吸反射情況進行檢查,如果吃奶情況好,不需進行檢查,如果吃奶情況不好,則需對其進行檢查,最后對其進行人臉反射以及紅球反應格格聲反應進行檢查。全部檢查內容用在10 min之內檢查完畢,并保障檢查過程的規范和檢查結果的準確,檢查后需做好相關記錄,并根據記錄內容對新生兒進行評分測定。
1.3 觀察指標
對早產兒發育情況以及神經行為測定評分進行對比。
神經行為測定評分滿分為40分,重度異常為35分以上,輕度異常為25~37分,正常為37分以上。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不同時間段內早產兒發育情況對比
檢查結果顯示,有22例新生兒存在異常情況,異常發生率為18.33%;早產兒的身長、體重以及頭圍均能夠隨著日齡糾正時間的增長而得到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時段早產兒神經行為評分比較
22例存在異常情況的新生兒,出生時評分為(32.23±2.84)分,屬于重度異常,經過2~3日后,評分為(33.94±3.04)分;經過12~14日后,評分為(34.41±3.13)分,可見在日齡糾正時間增長的基礎上,早產兒的神經行為評分得到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我國對于早產兒的定義是胎齡在37周以下的新生兒,因為其胎齡相對較短,所以其在生理、神經以及代謝功能等方面都尚未成熟,也就導致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高,以此為基礎,對早產兒進行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能夠對其神經、心理的發育情況進行有效檢測,十分適用于臨床。
本次研究顯示,隨著日齡糾正時間的增長,其身長、體重、頭圍以及神經行為評分均得到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我們認為,對早產兒進行新生兒神經行為測試能夠,能夠及時發現異常早產兒,并有利于及時對其進行相應的干預。
參考文獻
[1] 王 桃,吳文堅,余 冰.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對評估早產兒腦損傷的應用價值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9):128-12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