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武明
摘 要: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計算能力是支撐學好數學、靈活應用數學的關鍵。新課程改革和核心素養的提出突出和強調了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當前很多小學數學教師缺乏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只是讓學生盲目機械地做題,從而抑制了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將從掌握算法和算理、加強口算和估算、培養學生計算思維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與研究新課程改革下培養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方法和基本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培養方法
計算能力是小學生未來學習、日常生活以及適應社會發展所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數學計算能力,才能保證數學學習效果的優化和未來的有效發展。與此同時,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轉變過去單向傳輸式的教學傾向,改善學生被動學習、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有效培養學生合理、正確、迅速計算能力,落實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緊跟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緊緊把握新課程標準的本質和核心,樹立正確的觀念和思想,及時調整計算教學策略,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一、夯實基礎,掌握算法和算理
算法和算理是學生進行數學計算的基礎和前提,相反,學生如果缺乏算理、算法是根本不懂如何計算的。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用巧妙、靈活、多樣的方式來為學生講解和傳授數學計算的相關概念、公式、定律,包括多媒體直觀展示、編寫兒歌等等,讓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理解算理。在學生理解算理之后,教師可以以例題講解為載體,來教授學生計算方法,讓學生具備計算能力養成的基礎。
例如,在教授《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這部分知識時,在本節課程前,學生們對于簡單的計算已經有了深刻的認知,所以,筆者先對計算類型的知識進行整理,讓學生們形成較為系統的認知結構。首先,筆者為學生們出示題卡,通過題卡中的算式讓學生們進行獨立計算,如,25+8、36+24、63-16等,通過例題的引導,讓學生們掌握算法,掃除學生們的計算障礙,進而提升學生們的計算能力。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夯實學生算數基礎,掌握算法和算理,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激發興趣,加強口算和估算
興趣是個體心理的取向,也是行為產生的動力,只有激發起學生的計算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計算,實現計算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口算和估算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比較簡單易懂,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口算和估算教學的優化來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將口算、估算融入到游戲活動中,充分改變以往計算教學中枯燥單調的計算形式,使學生游戲和娛樂的同時學習基本口算和估算的技巧,體驗計算的樂趣,從而有效激發起學生對計算的興趣和熱情。
例如,在教授《表內乘法》這部分知識時,乘法口訣是小學數學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奠定學生們計算能力的保障,對今后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筆者針對這部分知識對學生們加強了練習。為了激發學生們對本節課程知識的學習興趣,筆者將本節課程的知識以數軸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們跟著數軸進行口算練習,另外,在學習8的乘法口訣時,筆者讓學生們熟悉的軍隊列隊圖進行引導,讓學生們通過觀察得出結果。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口算和估算的練習,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
三、關注發展,培養學生計算思維
計算并不是讓學生簡簡單單地進行加減乘除,本質是為了促進學生活躍思維,讓學生形成靈活、深刻的數學思維和思想方法。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改變過去重復、機械式的計算訓練方法,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結構、思維特點來精心設計計算習題,保證習題的啟發性、開放性、層次性,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有獨立的空間、足夠的時間,發散思維、運用算理進行數學計算,讓學生掌握運算規律與數學思想方法,最終有效促進學生計算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例如,在教授《量一量,比一比》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培養學生們的計算思維,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會認真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當發現學生們出現問題時,筆者會立即針對學生們的問題展開分析,完善學生們的問題。另外,筆者還會針對學生們的問題對學生們展開計算訓練,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掌握計算知識。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關注學生發展,培養了學生的計算思維。
總而言之,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新課程改革下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的核心任務與重要目標。所以,在今后的教學實踐工作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繼續思考、分析與探索,促進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改進與優化,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最終全面培養和提升的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蒙應丘. 探索小學數學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N]. 科學導報,2018-07-13(B02).
[2]于妍. 關于如何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