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益慶
摘? 要:高效課堂的創建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高中英語教師努力的目標所在?;诖?,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設定科學教學目標、創設生動教學情境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三種高效課堂的有效創建策略,旨在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為他們未來英語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除此之外,筆者還希望給其他各位高中英語教師帶來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高效課堂;英語教學;高中
高中英語教師要想創建高效課堂,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白高效課堂這一名詞的具體含義。那么何謂之高效課堂呢?其指的就是能夠讓教師和學生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和學習任務的教學課堂。從這個解釋中教師就可以看出來,他們高效課堂的創建是離不開學生的配合的。因而教師在選擇有效創建策略的時候就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的話才能讓學生產生積極配合的心理,進而讓自己的教學策略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設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高中英語教師一切教學活動和教學行為都是為了達到教學的目標,因而在創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為學生設定一個科學的教學目標。那么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夠稱之為科學呢?其必須要具備兩個特征,一是要和教師即將要教學的內容緊密相連;二是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輕松地接受它,教師也能夠在它的指引下讓自己的教學活動井然有序地進行下去。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前就可以讓學生進行預習,并且將他們預習的結果收集上來。接下來教師就可以根據此以及教學的重點內容來為學生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在《Friendship》這一單元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進行這些操作,進而為學生設定如下教學目標:(1)掌握使用陳述句和疑問句的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2)能夠用英語和別人流利地討論朋友和友誼;(3)明白知音難得的道理。第一個目標是根據學生在預習中所遇到的困惑而提出的,也是教師教學的重點所在;第二個目標則關注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第三個目標則考慮到了學生的情感態度。這樣的話,教師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活動就可以圍繞這三點進行展開。
二、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高中英語教師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所帶來的只會是沉悶的課堂氛圍,學生不僅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更多的則是會對英語這門學科有著厭惡感。此時高中英語教師就可以結合英語學科的本質特征來為學生進行生動教學情境的創設,進而讓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其中。為了讓情境所發揮的作用最大化,高中英語教師還可以借助實物、多媒體等多種多樣的教具,力求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學習環境。如《Earthquakes》這一單元所談論的主題是“地震”,因而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為學生搜集有關地震的資料,圖片、視頻等。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將這些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并且為其配上相關的英語知識和音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內容來為學生配上shake\rise\crack\pond等詞匯,并讓學生猜測其具體的含義。這樣的話,學生就好像看到了真實的地震場景,他們也因此對該單元的英語知識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接下來教師就可以順利地向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學生也因此能夠積極地接受。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中英語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所達到的教學效果僅僅只是授人以魚,因為他們沒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而在創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高中英語教師還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究,進而讓他們對其有著深刻的印象。此時他們就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并且為學生進行任務的布置,進而使得他們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就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和他們的學習能力來為其進行科學的分組。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課本內容為學生進行任務的布置,并且通過問題來對學生進行引導,進而使得他們的探究效率得以提高。除此之外,高中英語教師還可以讓小組之間保持著競爭的關系,并將小組內每一個成員所負責的部分都透明化,進而可以為接下來的科學評價做好準備。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并且培養能力,他們也不再是純粹的知識接受者,因為他們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地應用。高中英語教師的教學課堂也因此成為了高效的課堂,他們的教學質量也有所保證。
總而言之,創建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有很多很多,并不僅限于以上的三種,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能夠考慮到學生的各種情況。因而高中英語在創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承著“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做出與該理念相匹配的實際行動。除此之外,高中英語教師還需要將自己所選擇的創建策略進行實踐的檢驗,并在此過程中根據檢驗的結果進行不斷地進行改進,進而使得其所發揮的作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曹慧華.高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探研[J].成才之路,2017(19):32.
[2]聶瓊.高中英語高效和諧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0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