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科
摘? 要: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極為重要的教學科目,它對于學生理性思維的養成、科學精神的培養具有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能夠幫助其建立數學思維,掌握數學本領,更好地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課堂提問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提問的藝術,可以起到極為顯著的教學效果。本文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重要意義入手,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進行了相應的分析與探討,以期為未來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提問
在大力提倡“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展開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探討,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重要意義
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任課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數學任課教師依照教材內容的知識要點對學生展開教學提問,可以有效查看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對課程知識要點進行二次強調,讓學生對其加強關注和重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課程知識要點。小學數學任課教師要針對學生群體的接受水平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的不同,對學生展開差異化課程提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開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具備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一)重視提問的主體性
學生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人翁,小學數學任課教師在開展課程提問時,要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展開問題啟發式教學。小學生的年紀小,認知能力都還處在發展啟蒙階段。此時,小學數學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具有吸引力、趣味性的課堂提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相應的推展。例如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的學習時,小學數學任課教師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牙膏盒、魔方等,來讓學生分析其中的差異和不同,提出設問:“牙膏盒和魔方長得一樣嗎?它們有什么不同?”讓學生通過對牙膏盒和魔方等實物的觀察發現其中的不同之處,得出牙膏盒是長方體,魔方是正方體的有效結論,然后再圍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展開對比教學。這樣既可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蘊涵的數學原理,又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發現數學知識的重要價值。
(二)把握知識的難易度
數學知識本身有一定的難度。小學數學的課堂提問也要圍繞不同的課程知識要點,來進行有針對性課程提問。在課程提問時要注意對知識難易程度的有效把握,課程提問要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確保課堂提問能夠發揮出應有的價值。例如在進行《分數的意義與性質》的課程內容講解時,首先,要先向學生講述分數的意義是什么。讓學生了解將單位1平均的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1份或者幾份的數,就是分數,其中表示1份的數就是這個分數的分數單位。提出設問:“3/8的分數單位是多少?”讓學生對照分數概念進行思考,可以很容易地得出1/8的結論。其次,可以圍繞分數的概念。將問題進行擴展:“班級一共有30名學生,其中女同學占全班人數的3/5,那么班級有多少女同學呢?”引導學生思考,此處3/5的含義,是將全班學生平均分成5份,而女同學占其中的3份,這樣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了。通過這樣一步步推進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扎實地掌握數學概念知識,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三)注重學生的差異性
小學數學任課教師在開展課堂提問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學習情況,展開差異性提問,因材施教、乘勢利導,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小學數學任課教師在學生完成問題回答時,要及時給與其鼓勵和肯定,對其中存在不足和差錯的地方,要有效地指出,讓學生能夠形成有錯改之、無則加勉的良好學習狀態。例如在進行《小數乘法》這一課的學習時,小學數學任課教師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設置基礎性的提問:“13×28=364,那么1.3x2.8=?”對于能力強一些的學生可以設置開放性的提問:“一個小數的16.5倍一定大于這個數嗎?”從而讓各個層級的學生都能夠通過課程提問,獲得知識的增長。
結語
課堂提問本身就是一種帶有一定科學意義的教育形式。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更好的開展數學學習,進入高效的學習狀態。與此同時,有效的課堂提問還能在教師、學生、教材之間構建起一個緊密的教學聯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進一步保障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錢定娟.理念蘊藏于課堂——小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思維著力點[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1):92.
[2]賈欽.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轉變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9(34):18.
[3]周筱婷.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J].學周刊,2019(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