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 ?要:當前,初中數學教學正處于深入推進新課改的階段。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用于當前的教學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從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進。基于這一背景,啟發式教學法的應用價值逐漸突顯出來。因此,本文將談一談應該怎樣組織開展啟發式教學。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簡單來說,啟發式教學主要是指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實際的教學內容,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啟發誘導的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教學方式。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來看,啟發式教學的合理應用對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生以及身心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這種教學理念無疑與當前的教育發展趨勢是十分一致的。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對啟發式教學的理念進行一定的研究,并利用恰當的方式將其滲透于教學全過程中,以此來促進教學活動的不斷完善與優化,從而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
一、優化導入,促進初步感知
在教學活動中,課堂導入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良好的課堂導入可以在教學全過程中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而在啟發式教學的理念中,課堂導入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這樣一來,可以使教學內容以一種更加生動與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只有這樣,才能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有理數的乘方》這一節為例,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課堂導入時,我利用一個故事創設了教學情境:古印度有一個國王,他十分喜歡一些新鮮有趣的事物,所以他的臣民不斷為他尋找。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了宮廷當中,并向他展示了自己發明的一種棋類游戲(國際象棋)。在弄清楚了游戲規則之后,國王馬上就喜歡上了這個游戲,他十分高興,于是決定要賞賜這個年輕人,并讓他隨意提出要求。這個年輕人思索了一下,只提出了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要求:“請在這個棋盤當中放入一些小麥,從第1個格子到第64個格子,依次放入1粒、2粒、4粒、8粒……”年輕人的話還沒有說完,國王身邊的宰相馬上就打斷了他,并對國王說:“尊敬的國王,請您一定不要答應他的要求,因為按照這種方法,整個國家的小麥也無法滿足他的要求”。國王十分驚訝,便詢問宰相這樣說有什么依據……故事講到這里,學生也十分好奇,不明白這種方式為什么會需要這么多小麥。而我則要求學生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尋找這個故事的答案。最終,通過故事創設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了深入探究相關知識的意愿。
二、問題引導,啟發學生思考
在啟發式教學中,學生的知識理解主要是依靠教師的引導與點撥實現的。而為了充分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設計一定的問題,然后讓學生以此為基礎進行一些自主性的思考。同時,這種自主性的學習方式也是鞏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有效途徑。此外,為了使學生的知識探索活動更加順利地進行,還可以組織學生根據問題進行一些交流討論,通過這種集思廣益的方式,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效果。
教學《同底數冪的乘法》這一節的內容時,為了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自主性的知識探索活動。為了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引導與點撥,提出了以下一些問題:(1)①23×22=?②a2·a3=?③5m×5n(m、n均為正整數)=?根據乘方的意義計算,這三組式子的結果分別是什么?根據計算結果,可以發現什么規律?(2)計算前后各式兩邊底數有什么關系?指數又有什么關系?(3)猜想,對于任意底數a,am·an=_____(m、n均為正整數);(4)如果將上述各式反過來,這種規律還成立嗎?學生完成自主猜想之后,我又組織學生進行了合作學習,討論了這種規律的具體推導方法以及表述方式。最終,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對這一節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
三、變式拓展,深化知識理解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可以對一些基礎性的知識進行理解,而為了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鞏固。為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之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變式拓展訓練,而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可以使學生對相關知識有更加靈活的掌握。
例如,通過《完全平方公式》這一節的學習,學生對于(a±b)2展開為三項二次式,基本上已經有了比較熟練的掌握。而在課后訓練中,我對完全平方公式進行了一定的變形:(1)(x+2y)2=?(2)(3a-b)2=?(3)(a+__)2=a2+6ab+__。最終,通過不同形式的變形,不但深化了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而且有效鍛煉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知識理解效果。
總結來說,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指導思想。因此,教師應熟練掌握啟發式教學的具體應用方式,并合理開展每一個教學環節,以此來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文平.啟發式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赤子,2019,(21):43.
[2]陳捷.啟發式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外交流,2018,(5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