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用亮
摘? 要:數學一直是學生在學習階段最懼怕的一門科目,它包含了完整的邏輯思維和強大的運算能力。對于一些綜合類的題目,同學們總是束手無策。隨著國家教育體系的改革,教育部對教材整合和初中生的培養方案做出了調整。幾何圖形作為初中階段同學們應該重點掌握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備受關注。但是根據課上的效果來看,孩子們對于這部分內容掌握得不夠扎實,很多題目在考試過程中都是空白。針對以上這些問題,廣大教師對于學生動態幾何的學習情況做出分析,找出教學難點,從而共同克服困難,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動態集合;教學難點;策略
引言:幾何問題是初中階段同學們必須要能夠自行處理的一部分內容,它聯系了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直觀思維,通過圖案的變化,來判斷解題者對圖形最基本的認識。所以這類問題首先要清楚圖案的構造,了解其基本結構,最終領悟萬變不離其宗的含義。但是,在面對這種題型,同學們顯然沒有很好的辦法將題目與課本中所學的知識進行結合。所以,針對教學難點,備課組決定在不同層面了解出現的困難,從而有針對性地處理。
一、動態幾何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難點
(一)不理解題目含義
這類型的問題題頭都比較長,面對題頭中給出的已知條件,孩子們會略微有些慌亂,面對繁雜的數量與位置關系,他們顯然不知道這些條件應該怎樣利用和處理。讀完后,腦海中對這段文字沒有能力進行系統的歸納,導致他們讀不懂給出的已知條件,也就沒有辦法進行之后的步驟。這不禁讓大家心生疑問,老師在課堂中沒有對相關的例題進行講解嗎?還是同學們在課上根本沒有注意過這一類型題,應該從哪些手段入手。班級中有人反映,老師在講解例題時,只讀一遍題就開始做了,很多人在沒有反應的情況下老師已經處理到第二步了,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很久,慢慢就跟不上老師的步伐了。所以,備課組應首先從訓練學生審題開始著手,從而提高他們的做題質量[1]。
(二)缺少數形結合意識
處理這種類型的內容,首先要具備數形結合的思維,形成了這種思維,今后在面對這種類型題時,能夠條件發射,建立相關知識網,從而有序地處理問題。但是,在觀察了很多人的習題集和試卷后,發現只有極少部分人會在圖形中做標記,這就反映了在平時的課堂中,初中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解題思維,幾何題不將圖形與題干結合又怎么解的出來呢?其次就是孩子們的運算能力太低,很多教師過度注重班級思維的養成從而忽略了基礎技能地培養,導致部分學生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因為運算不過關而沒有得出正確的結果。種種問題都反映了授課模式與學生發展不匹配的情況,所以教師應主動尋找有效策略,幫助他們克服困難。
二、解決策略
(一)提高閱讀能力,建立相關思想
能夠有效地解題首先要弄清題干中需要處理的問題是什么,將題干中的內容有效地整合才能夠產生相關思路。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告訴同學們數形結合的重要性,從而在圖形中高效地解決問題。例如:點P(x,y)在第一象限,且x+y=10,點A的坐標為(8,0),設△OPA的面積為S(1)用含x的解析式表示S,寫出x的取值范圍,畫出函數S的圖像。(2)當S=12 時點P的坐標(如圖所示)

拿到題目后首先要分析已知條件,P點的坐標是與橫坐標和縱坐標有關的關系式,而三角形的面積是二分之一的底乘高,所以根據A點坐標,我們得知三角形底邊是8,高就是P點的縱坐標,用10-x表示,所以得出有關面積的方程S=40-4x,x的取值范圍要根據A和P點的位置進行限定。得出關系式后,函數圖像很容易就能夠畫出來,之后的問題很容易就能夠解決了。面對這類型的題目,同學們要學會在圖中尋找有效的信息,從而結合題干處理。在平時也要多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從而成為解決問題的必要手段[2]。
(二)提倡分類討論
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千奇百怪,但也不是毫無章法,教師在前期的授課過程中可以幫助他們總結歸納,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要培養他們自我總結的意識。在動態幾何問題中可以利用分類討論解決相關問題。例如,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與另一邊的夾角為二十五度,這個三角形各個內角的度數是多少?這道題就可以采用分類討論的思想,首先要求學生自己作圖,假設第一種情況,當高與其中一條底邊的夾角為二十五度時,高一定在三角形的內部,通過自己畫出的圖案,尋找已知關系進行計算。第二種情況,當高于另一腰所構成的夾角是二十五度時,再次畫圖求解。最后由教師告知學生正確答案,兩者的角度大小是否相同。通過這種分類討論的思想,可以幫助他們在做題時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每一步驟都有條理[3]。
結束語:
動態幾何圖形是初中階段的重點教學內容,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思路,在課堂中向他們灌輸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這兩種解題思想。同時,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放慢對例題講解的速度,確保班級成員在讀懂題目的情況下,跟著老師的思路共同克服難題。
參考文獻:
[1]蔡婷.初中生動態幾何解題錯誤的調查與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6.
[2]張哲.初中數學動態幾何問題的解題障礙分析及對策[D].蘇州大學,2016.
[3]陸敏芳.初中動態幾何問題的解決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7,07: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