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國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普及,人們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而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加強對閱讀教學的重視,并采取適當的方法提升閱讀教學質量。而要想有效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小學語文教師首先需要轉變自身教學理念,以學為中心,圍繞學習展開閱讀教學工作。
關鍵詞:學為中心;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
“學為中心”與“教師為中心”“學生為中心”相對應,“學為中心”更加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而教師和學生都是為學習而服務的,都需要圍繞學習展開相應的工作,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學習需要確定應用的設備、教學方式、教學方案,學生需要根據自身學習需要展開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小學語文教師在“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開展閱讀教學,可以更好地完善閱讀教學過程,構建“學為中心,互動共享”的課堂,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
一、應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以“學為中心”,根據學生學習需要,應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小學語文閱讀學習中來[2]。
以《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為例,因為這篇文章里出現了“老屋”“小貓”“老母雞”“小蜘蛛”等形象及其對話,非常適合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所以,教師可以在該文章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播放該文章的優質朗讀音頻,通過讓學生聆聽生動形象、極具代入感的朗讀音頻的方式,讓學生對文中的各個形象及其對話內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印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應用多媒體播放這篇文章朗讀音頻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除了應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以外,教師還應在教學中適時地提出相應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率、有效果。
以《帶刺的朋友》為例,教師在進行該文章的閱讀講解時,可以通過巧妙地設置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首先,教師可從本文題目“帶刺的朋友”出發提出問題:“這篇文章中的‘帶刺的朋友指的是誰?你能通過閱讀找到這位‘朋友嗎?這位‘朋友做了哪些事情呢?”教師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尋找文章描寫的對象、講述的事情,可以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在文中尋找關鍵信息。其次,在講解文章內容時,教師也可以根據文章內容設置問題,如在講解“然后就地打了一個滾兒”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刺猬在歸攏完散落的紅棗后為什么要打個滾兒呢?”這一問題的提出可以促使學生對刺猬打滾這一行為進行思考,思考刺猬打滾的動機和目的,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仔細分析。應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學會自己通過探究解決閱讀問題,從而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根據學生特點制定教學方案,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根據學生特點制定教學方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講解時,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年齡、興趣點等,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
以《小真的長頭發》為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想象力比較豐富,容易幻想一些不切實際的事物,但是這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寫作中是非常需要的,因此,教師不應對其進行抹殺,而應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幻想能力進行寫作。具體而言,在進行這篇文章的閱讀講解時,首先,教師應清楚這是一篇想象力非常豐富的文章,因此,教師應根據文章的風格對學生的相應能力,即想象力進行培養。其次,教師可以根據小學三年級學生愛模仿、愛表現的特點,讓學生閱讀完文章內容后,分角色對這篇文章進行演繹,需要注意的是,在讓學生進行演繹時,教師應提出要求:要注意完整還原文章的對話、演出人物的神態。這一教學方案的制定可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內容,可使學生在演繹的過程中感受想象的魅力,從而可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發展,為學生今后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3]。
結束語:
在“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開展閱讀教學,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學習需要,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從而可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注意根據學生學習需要應用多媒體設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根據學生特點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愛軍.以“學為中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8(3).
[2]蔣翠芳.以“學為中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探索[J].學苑教育,2019(2):37-37.
[3]何智謀.基于生本視角下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課外語文,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