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摘 ?要:伴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實施,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全面發展越來越受重視,小學班主任工作面臨著全新的任務與要求,班主任也因此而承擔起了更加重要的職責與使命。然而,目前小學班主任工作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嚴重影響了班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本文將從給予學生關心愛護、討論制定班級公約、溝通聯系學生家長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和研究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有效策略和科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工作;策略
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是班級,同時班級也是學生賴以學習、活動和成長的主要場所,只有保證班級管理的有效性,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與成長外部環境。班主任是整個班級的“領頭羊”,班級管理則成為小學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所以,作為小學班主任,我們必須要樹立科學、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管理理念,將學生發展作為班級管理的核心,積極探索各種創新性的班級管理方法,以此來提升班級管理的水平,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與健康成長。
一、給予學生關心愛護,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班主任與學生有著最為密切的聯系,師生關系會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情緒與心理,關系最終的教育效果。因此,小學班主任應該徹底轉變過去“師道尊嚴”的觀念,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真正地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并以朋友、導師的身份與學生進行真誠的溝通和交流,向學生傾注深切的關愛、厚愛和摯愛,用耐心、細心、真心、恒心來教育學生,用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從而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愛,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為班主任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一直處于一人獨大的地位,這就造成了班級氛圍極度緊張,只要班主任來到教室后,學生們便會感到壓力。為了緩解學生們這樣的心理,筆者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方法,在管理過程中,筆者會積極主動地與學生們進行溝通,與學生之間逐漸拉近距離,讓學生們感受到筆者的關愛。同時,在班級中,筆者還注重給學生們解決問題,當發現學生們遇到問題時,筆者會主動幫助學生們。這樣一來,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筆者通過給予學生關心愛護,構建了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討論制定班級公約,提高班級管理水平
公約是規范學生行為、優化班級紀律的重要途徑,更是促使學生養成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的關鍵所在。學生是班級的主體和主人,所以必須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班級公約的制定過程中。因此,小學班主任應該根據學校管理規定和班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共同討論和制定班級公約,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使班級公約公平合理,也能保證學生自覺接受約束和監督,共同遵守班級制度,并將其轉化為自覺的行為,最終實現班級的有序、高效,實現班級管理水平的提升。
例如,為了提高班級管理的水平,筆者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制定了班級公約,同時,為了讓班級公約更加符合學生們的認知,讓學生們更好地接受,筆者在制定班級公約時,讓全班學生都參與到了制定過程。上課后,筆者讓學生們每人準備好一張紙,然后在紙片上寫出幾點班級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并寫出解決的方案。隨后,筆者讓學生們依次對自己的方案進行匯報后,再對學生們的方案進行評價,發現出色的方案后,筆者會采用其方案,化為班級公約的內容。這樣一來,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筆者通過討論制定班級公約,提高了班級的管理水平。
三、溝通聯系學生家長,合力促進學生成長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小學班主任工作離不開家長的配合與支撐,溝通和聯系學生家長也是班主任的基本和重要任務。因此,小學班主任一方面可以利用家長會或者即時通訊工具來與家長進行溝通和聯系,向家長反應學生在校的學習成績、課堂表現等基本情況,與家長共同制定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策略,讓家長可以加強對學生的督促與輔導;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建立溝通平臺,向家長宣傳和介紹一些科學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巧,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學有效性,更好地配合班主任工作,合力促進學生成長。
家庭教育對于學生們的成長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為了促進學生們的成長,筆者與家長進行了溝通聯系。那么如何構建溝通平臺呢?筆者利用現代社交軟件,建立了家長微信群,通過微信群實現家校溝通的平臺,在微信群中,筆者會發布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導各家長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這樣一來,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筆者通過溝通聯系學生家長,合力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總而言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也是加強和優化班級管理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作為小學班主任,我們要敢于積極探索、大膽嘗試,通過給予學生關心愛護、討論制定班級公約、溝通聯系學生家長等方法和策略的運用,來促進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優化和提升,提高班級管理的水平,促進小學生的高效學習、健康成長,最終實現教育效果的優化和提高。
參考文獻:
[1]葛蕾.抓好小學班級管理 ?做好班主任工作——芻議小學班主任的管理工作[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9):189.
[2]馮海菊.淺論如何做好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J].中國校外教育,2019(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