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維
摘 ?要:現階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業也在不斷進步,在高中時期音樂鑒賞教學針對提高學生音樂水平以及審美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若是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那么不僅可以讓學生的音樂綜合水平得到提高,同時也更加利于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培養,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而多元文化的結合則可以讓學生深度的了解我國各個地區的風俗文化,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本文主要闡述多元文化融合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關策略。
關鍵詞:多元文化;高中音樂;鑒賞教學
引言:
音樂屬于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各地人們交流的便利性越來越高,使得經濟和文化交流越來越便捷和頻繁,而文化融合以及多元文化也成為了一種發展趨勢。而在此基礎上,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課堂也需要合理地應用多元文化來開展教學,讓學生欣賞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文化魅力,以此來開拓學生的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以此來提高高中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多元文化與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結合的作用
近些年,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在精神文化得到滿足之后,各個地區的文化特色以及民風民俗都進行了交匯與結合,形成了一種多元文化的景象。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目的便是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播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而多元文化的運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以及激發學習興趣和提高愛國情懷等。學生通過多元文化的音樂鑒賞學習,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刻地了解我國各個地區的文化,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等。在世界各個國家的文化融合過程中,和平和發展一直以來都是至關重要的條件,各個國家的發展宗旨便是維持世界和平以及共同發展,而人的溝通和互動過程中文化占比非常大,文化的相似性是人們精神交流的主要條件,而文化的相互結合則是現階段發展的主要趨向。而多元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不過這也是文化融合的正常情況,也是每個國家和區域文化特征的一種展現方式。
二、多元文化在高中音樂鑒賞中的運用策略
(一)遵守多元文化的應用原則
1.文化原則
由于音樂是文化的產物,而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音樂也逐漸地完善以及展現其文化色彩。所以,所有音樂都是以相關文化背景作為基礎而產生的,在高中音樂鑒賞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要遵守文化原則,不斷地指導學生深度了解每首樂曲潛在的文化元素以及意義,讓學生在音樂鑒賞過程中感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2.審美原則
在開展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時,不管學生是鑒賞我國傳統民族音樂,還是來源于西方國家的流行音樂或民族音樂,都要全程遵守審美原則,把音樂中的美充分地展現出來。由于音樂是一門藝術性學科,音樂的核心便是美,不僅是音樂的優美,還是思想的美。所以,高中音樂老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音樂中的美充分突顯出來,讓學生進行體會和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對多元文化的作用進行充分的認知
近些年,多元文化在各個領域中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所以這也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高中音樂教學工作中,對于多元文化的說法不一,一些教育工作者覺得多元文化能夠為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帶來生命力,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認識到更多地區的文化,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來說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而還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則覺得多元文化的過度滲透可能會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淡化,導致傳統音樂知識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低,進而導致學生過分崇洋媚外的情況。而為了能夠改善這一現狀,就必須要讓高中音樂老師充分了解多元文化的作用以及重要性,了解多元文化的結合并不代表要淡化我國優秀傳統音樂教學的地位,而是讓學生從地域文化的比對中提高文化素養,并激發文化保護意識等。
(三)國外經典音樂的結合
俗話常說音樂無國界,國外很多經典的音樂文化都是值得我國高中學生去鑒賞和學習的,老師可以通過利用教材,挑選國外一些經典的音樂來展開音樂鑒賞教學。比如在講解《驚愕交響曲》過程中,老師可以先讓學生仔細欣賞,之后再講述《驚愕交響曲》的時代背景:“在18世紀的時候,交響曲是一種非常高雅的音樂,當時很多上流人士都把交響曲當作自己地位的象征,而交響曲音樂會中經常坐滿了各種富翁和貴婦,但是他們能聽懂海頓音樂的人非常少,一般都會聽著聽著就睡著了,《驚愕交響曲》一開始是海頓為了驚醒在他音樂會中睡覺的人們所創作的。”通過講解背景故事,可以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同時也了解了當時國外的音樂文化。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多元文化指的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集結,而高中音樂老師可以通過多元文化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的應用來讓學生了解到更多區域和國家的音樂文化,從而在文化比對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以及音樂鑒賞能力等。
參考文獻:
[1]馮雪寒. 多元文化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應用[J]. 西部素質教育,2019,5(15):62-63.
[2]楊秋.高中音樂鑒賞中融入多元文化的作用分析[J].藝術科技,2016,29(0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