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當前高職教育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導致高職外語專業人才培養在目標觀、發展觀、質量觀、結構觀等理念層面發生了深刻變化。高職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亟須重構,亟須圍繞實踐性知識建構的知識體系,圍繞學生主體建構的消費者中心體系。
關鍵詞:高職教育;外語專業;產品(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0-0111-02
一、高職教育發生了劇烈變動,對外語專業人才培養形成重大沖擊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的興起,高職教育成為國家重要戰略,高職教育發展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對高職外語專業造成重大影響。
一是規模拓展。伴隨著“擴招100萬”的前景,我國高職教育規模將進一步拓展。不僅數量上要擴大招生規模,而且在招生類型上,除了普通高中的畢業生,還積極鼓勵下崗工人、轉業軍人、農民工等入學高職教育。高職外語專業作為高職教育的熱門專業,必然受到招生變化的影響。
二是開放辦學進一步興起。在“一帶一路”等倡議的引領下,我國開放態勢進一步加強。開放意味著原有的封閉性、壟斷性、行政化辦學格局被打破,資源流動和競爭將進一步加劇。高職外語專業面臨著市場培訓機構、其他院校外語專業、院校內部其他專業等各種各樣的競爭。這必將對高職外語人才培養造成重大影響。新的人才培養體系與機制面臨改革與優化。
三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學習、翻譯軟件等的大量出現極大拓展了外語學習的場域,傳統的課堂教學和班級授課制被學生自主學習和多場所學習所替代,必然導致教學模式發生與之相互適應的變動。
二、高職外語專業的應對
以上規模拓展、開放辦學、信息技術等方面發生的變動,可能是緩慢中進行,可能體現為數量的微小變動。但從發展趨勢看,必然造成高職外語專業理念和結構的深層次變動,推動高職外語專業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與時俱進。
(一)理念層面的探索
高職教育整體格局的變動,導致了高職外語專業的目標觀、發展觀、質量觀、結構觀均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的理念已難以應對今天的發展需求。
從目標看,傳統的高職外語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較高外語能力和素養(如翻譯、教師、外交人員,等)較為純粹的外語人才。這些職業較為高端,但就業范圍狹窄,難以覆蓋日益增長的中低層次職業崗位對外語日益強烈的需求。因此,在新的條件下,打造高端技術技能型和復合型人才,應成為引導高職外語專業發展的切入點。
從發展看,高職外語專業應積極擺脫當前以行政主導為主要特征的封閉性、壟斷性模式桎梏,邁向市場機制,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教育產品,充分利用市場的競爭機制,集聚人才和經費資源,推銷教育產品,轉化教育成果,最終建立起適合市場標準的體系,獲得市場的充分認可。
從質量看,高職教育的質量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上與我國產業處于世界產業鏈低端以這一情況為基準制定的高職教育人才質量標準定位,已難以適應當前我國產業升級轉型的現實,難以滿足當前我國中高端產業興起從而對大量高端技術技能型、復合型、國際化的人才形成緊迫需求的事實,亟須建構起新的質量標準。
從結構上看,高職外語專業結構較為簡單,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外語教育結構的復制、衍生,即按照學術邏輯和行政邏輯建立起的教學體系、管理體系。而高職外語專業必須打破這種邏輯,按照市場邏輯和職業崗位需求建立起新的結構體系。
(二)有效體系的建構
專業是知識的聚集。高職外語專業化程度不高,構成當前高職外語專業的核心弊病。同時,高職外語專業的另一弊端在于教育教學體系仍然處于“教師中心”,圍繞消費者需求建構的學生中心體系并未形成。基于這兩點,高職外語專業應在以下兩個方面整合資源、建構體系。
一是對知識的重新整合,圍繞實踐性知識建構教育教學體系。
從近期的視角,主要有兩點:一是目前高職外語專業并未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主要由零散的學科語言知識和零碎的職業崗位知識拼湊而成。這種知識的簡單堆積不成體系,無法發揮出創新功能。高職外語專業的優勢體現在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生,對職業崗位所需的實踐性知識掌握不夠。二是在復合型人才打造過程中,應深度探索外語在復合型人才素質建構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深度探索外語人才在產業鏈條中的運行規律,尋求最大限度發揮外語專業的潛能和附加值,不能滿足于輔助性作用,最后淪為邊緣產業。
從長遠的視角來看,高職外語專業應擺脫當前的低端層面,積極探索高等性。高職教育最初是為適應低端制造、服務業的職業崗位而設置。伴隨著我國經濟開始邁向高端,相當多的中低端職業崗位出現了對專業外語的強烈需求。高職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在廣度與深度兩個層面探索辦學方向。高等性最基本的三個特征就是高深學問、知識創新、通識教育。作為高深學問,高職外語應大量汲取職業性知識,形成與語言學科知識的整合,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有別于普通高等外語的知識體系。知識創新要求高職外語應積累足夠數量和層次的知識量,在交叉融合中形成創新。這種創新并非簡單的語言與文化知識的積累,更多地體現在不同領域之間知識的復合。作為通識教育,高職外語應聚焦于培養出完善的人格,充分利用好語言文化功能,培養學生優雅的氣質和廣闊的視野。
二是轉變發展模式,圍繞學生需求營造消費者中心體系。
現行高職外語專業的發展模式是教師中心模式。伴隨著人才市場的消長、知識來源的多元化,以及學習方法的革命,教師中心模式逐漸趨于消解。學生逐漸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學生作為市場需求的載體,滿足學生需求,是教育適應市場的基本邏輯。高職外語專業應圍繞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最大限度提供各種課程,形成模塊,供學生選擇。這樣,消費者中心體系得以建構。同時,高職外語專業通過學生的選擇實現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質量、成本、效率、收益等市場機制進入高職外語。高職外語專業的市場適應性將會得到提升,教育生產力得到飛速發展。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公布[1]。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要求的綜合表現。雖然這個文件主要面對高中生,但對當前高職外語專業同樣有重大的啟示,是破解高職教育長期以來注重職業技能忽略身心發展、注重短期效果忽略持續性發展弊端的重要舉措。
消費者中心對傳統模式形成了革命性變革。這是一種自外而內的革命性舉措。傳統模式的封閉性與行政導向在消費者中心理念下土崩瓦解。高職教育與市場之間形成了貫通。高職教育在這種交互中獲得了更多的經費、人才、技術。自身的適應性得到了顯著增強。教育生產力得到顯著提升。
結語
高職教育發生的劇烈變動,必將對高職外語專業的發展形成重大影響。教育具有周期性,具有為未來培養人才的特性,這種變動造成的影響較為緩慢,但趨勢不可逆轉。當前高職教育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期,政府給予了超乎尋常的投入。但根據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普遍性規律,政府撥款不可能保持長久的持續性。對任何高職院校和專業而言,政府撥款具有輔助性和暫時性,高職教育真正的未來在于市場的接納和給予。所謂接納,是指市場能夠吸收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所謂給予,是指市場通過公平交易,支撐起高職教育辦學的連續性。這對高職外語專業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趙婀娜,趙婷玉.《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N].人民日報,201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