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以學生核心素養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已成為國內外教育領域的共識。自提出素質教育理念以后,小學教學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需要我國小學教學體系能夠加快素質教育的進程,在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主要從家庭氛圍的營造,學校校園文化的打造和家校共育聯動三個主要方面抓學生的養成教育,真正讓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核心素養;養成教育;家庭;學校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7-017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7.164
“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作為小學生生活和成長的主要場所,家庭和學校在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如何利用家庭、學校這一重要環境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其他類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特別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對人一生的成長具有重大影響。
1.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雨露陽光。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的關愛,從而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身教勝于言教,過程決定結果。孩子對父母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都記在心里,并在實際生活中模仿應用。所以有教養的父母示范給孩子的是滿滿的正能量,文明的語言,優雅的舉止,和善的笑容,陽光向上的心態。
3.學會傾聽,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父母在家庭的角色定位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發展。有些家長習慣高高在上,對孩子的訴求、所思所想缺乏耐心和熱情,認為孩子思維幼稚,不可聽也不可信。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合格的家長既是孩子的榜樣,也是朋友,急之所急,想之所想,傾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和煩惱,這樣和孩子的距離就拉近了不少,父母的教育思想也才能在孩子身上潛移默化地發生作用。
校園文化是指一所學校經過長期發展積淀形成共識的一種價值體系,也是一所學校辦學精神與環境氛圍的集中體現。
1.完善規章制度,強化育人環境。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它和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區別。學校教育更科學、更系統、更全面,有針對性,它會很明白地告訴學生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正面的會肯定和表揚,負面的會批評和懲戒,并通過相關的制度措施來引導約束。所以,學校要緊密結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制訂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制度措施,規范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讓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2.創設校園文化,營造書香氛圍。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它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種各樣的形式對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發揮著較深的影響。
一是重視校風、班風建設。校風、班風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對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能對每一個人的認識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好的校風和班風對不良風氣和行為起著制約作用,對好的思想和行為起著強化和激勵作用。
二是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如社團活動、知識講座、辯論賽、講演賽、征文比賽、讀書活動、體育運動會等,激發學生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拓展他們的愛好特長,讓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中陶冶情操,樹立自信,發展自我,健康成長。
三是通過校園固有的儀式活動如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主題班隊會、入隊宣誓、運動會入場等,樹立愛國、奉獻、責任、擔當的遠大理想,建立團結、友愛、信賴、關心、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這些既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德育價值。
1.加強家校溝通,有利于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況,同時也讓教師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家長可以給予的教育環境,這樣充分整合兩者的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教育、引導學生按照我們預期的目標健康成長,把不良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
2.加強家校溝通,有利于逐步培養和提高家長教育水平。家長的教育觀念、知識水平、為人處世的態度會深刻地影響孩子的已有行為。如果家長的教育能力得不到提升,學生在學校受到的教育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鞏固,甚至家長的消極影響會“消解”學校的教育成果。教師若能和家長合作深入地交流、溝通,讓家長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和學校達成共識,形成默契,則可以讓學生受益一生。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論核心素養導向的三大教學觀[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2).
[2]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6(20).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劉金萍(1972.4— ),女,漢族,甘肅莊浪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