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東

【摘 ?要】 學生的很多問題其實是課堂問題,關注課堂、提升課堂的有效性,是教學的追求,故此課堂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抓好源頭問題,學生的很多學習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關鍵詞】 依托教材 ?有效課堂 ?發展能力
這道題對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那么平時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呢?
一、依托教材,夯實基礎
本題涉及函數問題中的“交點”問題,蘇教版八下第11章中有兩處函數的“交點”問題,故教學中要依托教材展開研究。如教材131頁例題3分析后,不妨再設計追問:(1)反比例函數圖像和一次函數圖像有交點,怎么理解線與線的交點問題?(2)如何求出反比例函數圖像和一次函數圖像的另一個交點?(3)聯系教材129頁例題1,反比例函數圖像上的這兩個點的坐標有什么特征?問題1可通過畫出的兩個函數圖像,直觀地發現交點既在一次函數圖像上也在反比例函數圖像上,而且有兩個交點。交點的坐標既適合反比例函數關系式也適合一次函數關系式。問題2是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函數與函數交點的常用求法:列出方程組并求出解.問題3是結合教材129頁例題1中的(4),發現這兩個點的橫坐標與縱坐標的積相等,而且都是反比例函數的k值這一特征。
這樣依托教材,挖掘教材后,學生加強了對函數交點問題的理解,也提升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就如本文所舉之例,學生結合圖,很容易想到先求出A、B兩點的坐標。所以課堂教學中,貴在分析到位。
二、強化過程,關注有效
就本道中考題涉及:函數與函數的交點問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識點,面廣量大,而平時課堂中由于時間問題,很多時候以老師講解分析為主,導致學生能聽懂,但實際不懂。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思考討論過程,故難以提升能力。因此教學前要精選習題,要設計學生參與經歷的時間。
當出示問題后,先讓學生讀讀題,標標圖,知道問題求的是k值。然后讓學生分析討論本題中又哪些數學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如何串聯起來?聽聽學生思考問題后的解題想法,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補充自己的想法:其實很多學生糾結的由B的坐標怎么求A的坐標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函數待定系數法和列方程組求交點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困惑,得出A(2,-m),再根據線段垂直平分線定理和三角形周長可求出A(2,3),從而求出k=6.當然在總結時,對于如圖示的正比例函數與反比例函數圖像的兩個交點:關于原點對稱,鼓勵有興趣學生課后研究。
這樣,課堂由一言堂變大家講,不僅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更多的是強化了學習的探究過程,也讓學生積累了有效的學習經驗。
三、注重方法,倡導遷移
本道中考題求△AOB的面積,但直接運用三角形面積公式求解有困難,但問題中由于反比例函數關系式中k=2已知,所以△AOC或△BOD的面積易求為1,因此把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從而求得△AOB的面積為2.
分析:過B′作B′E⊥AC構造出直角三角B′CE,如果能從面積法角度思考,再構造出的AB′邊上的高CD,根據矩形ABCD求出CD=AB后,可求出B′E的長度,從而可求出問題的值.
面對學生的困難,一方面教師需要課前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精選例題,課堂中給予學生思考分析討論的時間,點亮學生智慧的火花。師生在解題后,及時總結,注重積累,從模仿到貫通,學會遷移。另一方面教師鼓勵學生課后學會整理,由一題到一類再到更多。這樣學生才能厚積薄發,解題時游刃而余。
譬如:(2018年蘇州市26)AB是⊙的直徑,點C在⊙上,AD垂直于過點C的切線,垂足為D,CE垂直AB,垂足為E.延長DA交⊙O于點F,連接FC,FC與AB相交于點G,連接OC.
(1) 求證:CD=CE;
(2) 若AE=GE,求證: △CEO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如果學生通過看圖,連接AC、BC,聯想到構造出“雙垂直圖形”,問題就容易得到解決。
四、發展能力,開拓創新
求△AOB得面積,學生對這種圖形是非常熟悉(如圖1),但編題者就是在學生熟悉的情景中,稍加變化,凸顯學生能力的問題就設計出來了。故而在備課中,需要研究從耳濡目染的問題中尋求變化和創新,來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意識。
又是對這類問題的發展創新,能力要求更高。這題由A、B坐標發現有AO⊥BO,故此建立以OA、OB為y'軸、x'軸的新的坐標系(如圖3),這又回到了熟悉的問題,。
一道題、一堂課,猶如米粒的苔花,只要天天精心呵護,也會象牡丹一樣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