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加坡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融合發展的典型國家,新加坡的經濟騰飛與其在政治文化領域不遺余力地確立核心價值觀并始終堅持核心價值觀主導性是分不開的。新加坡的核心價值觀主導性體現在內容主導性、本質主導性和功能主導性三方面。新加坡在“共同價值觀”的凝練上堅持頂層設計,在堅持核心價值觀主導性方面有黨和政府積極引導,學校、家庭和社會聯動教育等,這些實踐措施和理念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性建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作用。
關鍵詞 新加坡 核心價值觀 主導性 “共同價值觀” 啟示
作者簡介:蔣翠婷,上海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D73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111
現代國家基本上擺脫了僅僅依賴強權來維護政治統治和社會秩序的治理模式,而更多地以民主法治等現代社會治理理念和治理體系為基礎,通過國家政府或執政黨長期以來形成的思想理論和價值觀念來吸引并引導民眾。價值觀或者價值體系已經成為整合社會發展、施加影響力的必不可少的資源和力量。當今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幾乎都明確地提出了本國的核心價值觀,將其作為國家精神的象征,并且著力開展本國的核心價值觀主導性建設。新加坡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融合發展形成自身價值觀的典型國家,新加坡堅持核心價值觀主導性的實踐措施和理念對我國的核心價值觀主導性建設有諸多參考價值和啟示作用。
“核心價值觀”只是語義的語詞表達方式之一,有些國家沒有使用這一概念,但國家的發展方向、治國理念、價值目標等也體現了其核心價值觀。新加坡較少在文字表述中提及核心價值觀,但事實上他們的“共同價值觀”就是我們所說的核心價值觀。
新加坡共和國成立后,短期內實現了經濟騰飛,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微小型國家發展的成功典范。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穩定有利的國內外形勢和國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在這一點上新加坡并不具備天然的優勢。作為一個絕大部分民眾來自于移民,國內存在多種民族、多種語言、多種宗教的文化多元化國家,五百多萬的人口中匯集了東西方四大文明傳統,復雜的社會結構造就的復雜價值觀念本身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而新加坡事實上保持了長期的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這與國家和執政黨長期致力于核心價值觀主導性的構建是分不開的。新加坡一直高度重視國家道德和價值觀建設,新加坡政府和國民認為新加坡經濟的騰飛離不開亞洲主張集體主義的倫理道德的積極影響,共同價值觀的構建有利于繼續發揮這種積極作用,維護文化多元化的國家和諧穩定,并帶動經濟持續向好發展。李光耀曾指出:“我們無法消除各不同種族集團之間的文化和宗教差別。可是,我們卻必須創立足夠的共同價值觀以及一個單一的國家觀念。” 因此自20世紀八十年代始,新加坡政府就在實現多元文化和諧共存、培養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方面下了大力氣,逐漸明確了國家的共同價值觀。在此基礎上,新加坡通過宣傳、教育等各種方式向民眾普及、灌輸這些價值理念,并以共同價值觀作為價值引領,推動新加坡的價值體系朝著既定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了核心價值觀主導的價值體系。新加坡堅持核心價值觀主導性的成效最終也反映在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中。
核心價值觀主導性是在主導論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語詞,指的是核心價值觀依據自身的本質要求,堅持引導的方向、方面和重點,在整個價值觀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并發揮主導作用的特性。相應地,主導性理論應用到新加坡,其核心價值觀主導性就是指新加坡的共同價值觀依據其本質要求,始終堅持其引導的方向、方面和重點,通過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的主導性在其整個國家社會價值觀系統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特性。其主導性主要體現在共同價值觀的內容、本質和功能主導性三個方面。
(一)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內容主導性
在國家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和內容主導性的確立上,新加坡是少有的以政治文件的形式明確規定國家主導價值觀的國家之一。新加坡政府明確了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亞洲價值觀這一認知之后,為了繼續增強國家的凝聚力,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提出了“共同價值觀”。較早地提出這個概念的是新加坡第一副總理吳作棟,他在1988年10月提出要在新加坡發展“國家意識”,在他看來“國家意識”指的是“各個種族和所有信仰的新加坡人都贊同并賴以生存的共同價值觀”。時任新加坡總統黃金輝在1989年首次提出共同價值觀,并認為其主要內容可以總結為:國家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這一次國家領導人地演講為此后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最終內容地形成奠定了內容要素的基礎。1991年新加坡政府經多方籌措論證,以官方形式正式發表《共同價值觀白皮書》,相較于此前的內容,這次共同價值觀的主要內容經過了進一步的整合與補充。而后在提交新加坡國會審議的時候又作了一定的調整和修改,最終確立的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主要內容是:“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社會關懷,尊重個人;協商共識,避免沖突;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這五點內容具有廣泛的包容性,適應了新加坡多民族、多種族、多文化的特點,“共同價值觀”就是新加坡的核心價值觀,長時間得以宣傳和實踐,逐漸成為了新加坡政府和大眾認可的國家意識形態。在國家教育領域,“共同價值觀”的相關內容成為新加坡道德教育的重要關注點,滲透在其中小學甚至大學的相關課程之中,其內在精神也溶于教材、課程和日常行為規范中,并在各類活動中踐行,主導著新加坡的價值觀發展。
(二)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本質主導性
新加坡文化和價值觀的最大特色是實現了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共存互補,而“共同價值觀”的本質主導性體現在以東方文明為其價值觀主導方向。新加坡是亞洲國家,又有一百多年的英屬殖民地歷史,原有的亞洲傳統文化混合了長期英國殖民留下的西方觀念,再加上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在國家文化上形成了典型的東西方文明混合體。李光耀對新加坡的文化要求是:“東方和西方的精華,必須有利地融匯在新加坡人身上。儒家的倫理觀念、馬來人的傳統、興都人的精神氣質,必須同西方追根究底的科學調查方法、客觀尋求真理的推理方法結合在一起。” 新加坡凝練的“共同價值觀”完美地實現了這個目標,它既突出強調了東方文化集體主義價值取向下國家、社會和家庭的優先性,也注重西方文明強調的尊重個人,實現了各方寬容、協調的和諧場景。
在此基礎上,新加坡的“共同價值觀”明確在東方文明的價值導向上堅持其本質主導性。新加坡政府認為其共同價值觀在核心點上植根于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等亞洲文化傳統之上,因此必須保留亞洲的傳統和價值觀,從“共同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中可以看出明顯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而從國家的人口來看,新加坡民眾絕大部分是亞洲人,新加坡社會本質上是亞洲社會,因此亞洲文化才是新加坡的國家文化之根。新加坡在公民教育中非常注意抵御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侵襲,“如果新加坡沒有它本身的亞洲價值與傳統,將沒法在未來的嚴重危機考驗中生存”,因此必須抵御西方強調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對東方注重集體的亞洲價值觀的滲透,努力維護經歷史傳承的亞洲傳統和價值觀,這是新加坡的精神之根,力量之源。新加坡全力弘揚和培育的共同價值觀更側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東方傳統價值觀,也就是說新加坡的“共同價值觀”本質上是吸取了西方價值觀精華的東方價值觀或者說亞洲價值觀。
(三)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功能主導性
新加坡“共同價值觀”在國家治理和社會運行中的思想文化領域起著主導作用。其功能主導性主要表現為在政治上引導新加坡政府的法律和政策制定,維護社會和諧,引導新加坡公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文化方面引導社會價值取向和民眾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價值取向朝著亞洲價值觀的方向發展,通過亞洲價值觀的高勢位吸引和設置相關規范等方式,抵御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價值觀的規范功能,對偏離正確價值觀的思想和行為糾偏扶正等。充分發揮了主導國家發展方向、引領社會價值取向、確立個人價值準繩等功能。同時“共同價值觀”功能主導性的發揮并不是用“共同價值觀”來取代新加坡現存的一切其他價值觀而成為唯一,它具有充分的兼容性,即承認并包容新加坡多樣價值觀的存在,主張在多元多樣價值觀的基礎上發揮“共同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正如李光耀所說,新加坡的價值觀不是一套可以照搬照抄的人生哲學,華人除此之外還需要儒家、道家和其他傳統價值觀來規范指導,馬來人、印度人也需要其原本的風俗習慣以及回教等宗教思想來補充引導,各種不同的文化“一鍋燴”只會形成非驢非馬的觀念集合。
(一)主導價值觀凝練的頂層設計
從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的凝練和形成來看,它由政府倡導并在政府的主導下自上而下形成。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認為,新加坡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這些移民許多將世代生活在新加坡,因此必須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來幫助塑造未來新加坡人。為了培養完整的未來新加坡人和國民的新加坡國家意識,1988年新加坡專門成立了負責制定共同價值觀的機構——國家意識局,由李顯龍擔任局長,在新加坡各族原有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制定整個國家的共同價值觀,這在世界各國構建核心價值觀的方式中是很高規格的。以政治文件的高標準形式發布《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并將其確立為國家的核心價值觀,新加坡是首例,被戲稱為“欽定的”核心價值觀,這奠定了“共同價值觀”在國家思想文化領域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指出,國家為了實現長期地生存和發展,可以不斷尋找新對策,為了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發展方向可以調整,心態也可改變,“但是,我們不應該因此丟棄那些價值永恒的政策和道德觀念。” 主張即便時代變遷,國家治理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向發生改變,必須堅持“共同價值觀”主導性這一條不能改變,新加坡的“共同價值觀”是永恒的、不能舍棄的。
(二)黨和政府的政策引導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和政府制定各種相關政策引導堅持“共同價值觀”,在公務員的選拔上也踐行“共同價值觀”的要求。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各種文化政策、語言政策和教育政策中貫穿著共同價值觀的基本理念。新加坡政府認為實現國民對新加坡的文化認同,主要應當從語言和教育入手,如新加坡實施以英語為主,四種官方語言并存的多元化語言政策,而個人實行的是英語加母語的雙語制,充分體現以寬容、尊重達成社會共識的價值觀念。在人才選拔上,新加坡是威權政體,特別重視精英人士的選拔,以制定正確合理的國家政策,而政策的成功策劃以政治領導的智慧為基礎條件,必須選拔精英進入領導層。因此新加坡的公務員選拔標準較高,除了學歷的要求外,還有“效忠國家”“廉潔奉公”“接受良好教育”“為民服務”“不懼困難”等五條具體要求。這些選拔標準充分體現了在精英人士選拔上堅持“共同價值觀”的要求,也因此組建了新加坡出色的文官系統,這在官員引領“共同價值觀”踐行和各類發揮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的政策制定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