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冶 陸娟
[摘 要]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日漸完善的發展背景下,公共藝術承擔著提升城市形象品質、展示地域文脈特征、優化市民生活狀態的作用。在這種環境下,社會對公共藝術人才的需求量將越來越高,并對高校設計藝術學科下公共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公共藝術相關行業的發展前景也需要高素質的公共藝術專業人員的推動。高校教師應充分了解建構主義在公共藝術教學中的意義,對公共藝術專業教學模式展開思考。
[關鍵詞] 建構主義;公共藝術;教學模式
一、建構主義在公共藝術教學中的意義
對于公共藝術專業而言,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對公共藝術課程內容的明確,其二是針對課程內容學習的方法。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對于公共藝術專業教育的發展可謂意義深遠。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接收、思考、理解的,都在這兩個問題的范圍值內。
(一)對公共藝術基本教學內容的認知
對于什么是公共藝術,至今在中西學術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而且在短時間內要出現公認服眾的定義與概念是很難的,這也是在課堂上討論頻率最高的問題。而對于公共藝術專業的教師而言,一定要告訴學生公共藝術這一領域所涉及的專業范圍,以及公共藝術專業與其他藝術設計專業的不同之處。公共藝術是由西方國家傳入我國,具有開放特質、公眾可自由參與或互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本質在于藝術所體現的公共性特征以及人們對其的認知與理解。所以,要讓學生明確日常生活中在公共空間內所見的雕塑、壁畫、水景、裝置、設施等藝術設計表達形式并不一定都具備公共性這一屬性,而公共藝術的教學內容也絕不是單純的雕塑、壁畫、設施等相關的專業表達技能的練習。也由此可知,公共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等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具有一定差異的,眾所周知,后三個專業的本質是培養具備完善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而公共藝術則應該培養技能與能力并重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其教學內容不應僅限于培養某一專業技能,而更多地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對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習的方法
我國藝術設計學科高等教育發展至今,學生更多地是掌握技能,以及通過不斷的練習對其專業技能運用的熟練程度。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慣例上會要求學生掌握手繪、CAD、3Dmax建模與渲染等必需的方案表達技能,又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應掌握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等技能。但是公共藝術所涉及的表達形式要遠遠超過當前藝術設計學科范圍下任何一門專業,甚至可以說是其總和,如果還是按照慣例去思考,學生是不可能在四年的時間內掌握其所涉及的所有表達技能的。所以,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習方法并非灌輸式的技能訓練,學生也不是被動去吸收公共藝術專業的相關知識信息,而是主動建構公共藝術專業知識與能力的意義。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習應該是由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對相關知識信息與技能需求進行加工與篩選、消化與理解、思考與運用,是教師、學生與專業內容相互作用的學習過程。
二、建構主義視角下公共藝術專業教學模式的思考
從理論的角度而言,公共藝術專業教學在建構主義視角下是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的,并且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基礎之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力的培養則是開展公共藝術專業教學模式的根本目標。
首先,筆者建議在公共藝術理論教學中采納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中的拋錨式教學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該模式是一種營造學習環境的教學方法,由情境為基礎帶入教學內容,以體驗為出發點,為學生帶來完整的教學內容認知與理解。所以在教學體驗過程中,將教學的信息內容嵌入教師提出的問題之中,引發學生的興趣或思考的熱情,將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教師在進行理論類課程教學的時候,需要根據公共藝術理論課程的要求設置與學生有關聯且能夠讓學生接受的授課背景,讓學生可以在基于背景所產生的情景影響下接觸、思考、理解公共藝術專業相關理論知識。而根據公共藝術專業的特性,其理論教育最合適的地點并不是在學校的教室,而是在城市環境的公共空間之中,在感受公共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公共藝術于城市、于社會、于公眾的含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理論的傳授方法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陳述性講授,學生對理論的認知方法將不再是固有的被動接受與記憶,而是在觀察、感受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教師則在這個過程中適當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加強學生與學生對問題的交流與討論,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以此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在學生探索問題答案的同時,鼓勵學生之間展開合作探討,教師也可以合作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并在之后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其次,筆者建議在公共藝術專業能力教學中采納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中的案例教學模式(case-based learning)。該模式指的是一種教學內容設計模型,以專業案例為導向,并且其導向是開放式的,本質是一種教學策略,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學生去復制案例的內容,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內容的觀察開始思考并理解,在不設置單一答案的前提下展開相應問題的討論,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思維能力與決策能力。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同時強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基于此,教師在進行專業能力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清晰地認識到公共藝術專業本質上是一個新生的泛媒介學科,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不僅跨越常規藝術設計學科的界限,同時也跨越文化和時間的界限,這就是為什么其定義始終模糊而又不斷發展,難以描述卻又一直存在。對于公共藝術專業能力的教學,不應糾結于教導學生“會”做什么,而應開拓學生“能”做什么的可能性。所以案例教學模式的使用并不是要讓學生掌握案例中所涉及的所有技能,又或是去臨摹復制案例,而是引導學生能夠掌握案例整體操作各方面因素,并開拓學生將案例在未來繼續發展和改善的可能性。這其中大致包含空間環境分析的能力、案例展示討論的能力、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以及基于個人經歷的表達溝通能力等,簡單來說,這里培養的是綜合性的專業能力素養,而非完全的專業技能。
最后,筆者建議在公共藝術專業實踐教學中采納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中的支架教學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該模式指的是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觸發深層次的學習欲望與能力,基本包含三個特征:其一是教師應對學習活動具有完整且系統的把控能力;其二是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其三是在互動過程中對學生的有效支持與指導。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時候,需對學生實踐活動的內容進行分解。在明確實踐教學目的的前提條件下,基于公共藝術實踐活動的機制,將整體的實踐活動劃分為若干步驟遞進的框架。如公共藝術實踐創作的基本意圖、調查實踐的地點特征、分析相關的環境因素、探討涉及的表達媒介、繪制初步的設計方案、考察采用的技術材料、方案實施的具體操作、完成后的意見反饋并總結回顧整體實踐過程等,以此來保證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提升其自身的創作設計能力、團隊協調能力以及對整體方案實施的把控能力。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并不是以評判者的身份來評價學生實踐活動的好壞對錯,而是以顧問或是成員的身份融入學生實踐團隊中去,與學生一起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和思考,并以啟發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并嘗試著去解決問題。待實踐活動完成之后,教師可依照之前劃分的框架,對學生的實踐活動情況進行細致客觀的評價,并提出實質性的建議。
基于建構主義的公共藝術專業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為目標來開展的。而作為一個新生的藝術設計二級學科,套用、拼湊其他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一定不適合也不利于公共藝術專業發展建設的,探尋整體、系統、合理的公共藝術專業教學模式還需要長時間的沉淀與積累,筆者僅以建構主義理論提出一個思考的方向,而具體到各個培養的課程體系中,還有待后續的研究和進一步的實踐。
參考文獻
[1] 王中.中國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裝飾,2015,(11):14-19.
[2] 陳威.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 學術交流,2007,(3):175-177.
[3] 高文. 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J]. 全球教育展望,1999,(1):35-39.
[4] 陳琦,張建偉. 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1998,(1): 61-68.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