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小學數學教育需要面向的是全體學生,需要實現有價值的數學教學,實現人人都能學習到個人所必需的數學知識,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能有不同的發展?!毙W數學教育一般是一個教師負責一個班級的教學,但是一個班級是由多個不同的學生組成的,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對數學知識的接納能力不盡相同,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培養好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思維的創新能力,教師需要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從而對其進行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適合自己的數學教育。
關鍵詞:小學數學;因材施教;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6-0103-02
一、小學數學教育進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
1.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觀察學生的學習特點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師需要實施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教師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學生出現問題的地方,對學生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教師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很有可能發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獨到認知和見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這類問題多提問:為什么學生在對這塊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學生的問題具體是出現在哪里?為什么學生會經常出現這種問題?同時學生對某些知識學習得比較順利時,教師也需要對其進行關注與思考。在這個自問自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犯錯誤的地方、了解學生所擅長的內容并且通過分析得到學生在哪種情況下能夠比較順利地解決問題等。教師通過對學生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每個學生的特點。
2.面對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分析
在一個班級里,有的學生思維能力比較差,有的學生由于學習習慣不好,有的學生由于沒有學習動力,從而導致了學生學習成績比較差。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成績、水平的提高需要學生思維能力、學習習慣以及學習動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是小學數學教師因材施教的又一項基本原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充滿學習動力、充滿尊重的學習環境下進行數學學習,讓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不再感到自卑,這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而言非常重要。
二、運用正確的策略因材施教
1.教師備課需要進行層次的區分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需要根據所要教學的內容、教學所需要達到的目標去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不同的學生對相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有著不一樣的接受能力,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一特點,再對教學的要求、教學的方式進行改進,并且選擇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在備課時凸顯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2.對全體學生進行層次的分類
小學數學教師在因材施教之前,先要對班級中全體學生的實際數學水平進行考查,在考查分析的基礎之上對全體學生進行分組分類,根據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將班級中的全體學生分成A、B、C、D四個層次,但是這個分層僅僅只是存在于教師的心中,教師不能將其公布于全體學生面前。公開層次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而言可以提高其自信心,但有可能讓其產生驕傲心理;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而言,會有損這類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這對學生日后的學習進步有著非常嚴重的影響。同時教師在分層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學生之間存在的相同性和不同性,注意學生的個性,實現兩者完美的結合。
例如,教師在對《混合運算》這一課進行課堂教學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教師在對書本上的例題進行講解時可以由簡到難,讓那些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有一定的理解機會,同時讓數學學習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有上升的空間,教師在進行算式的綜合運算教學時,可以先對比較簡單的算式像50-24,50-24+8進行講解,然后過渡到9÷3×8這種比較復雜的算式,讓學生有一個學習理解的過程,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作業,作業中包含的題目需要有大量的基礎題目和小部分思維提高性的題目,讓數學教學的難度很好地滿足各個層次的學生,從而有效地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在這種教學過程中逐漸達到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學課堂的學習中得到自己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獲得各種能力的提升。
3.導學分層次,實現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因材施教過程中,由于教師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對其進行分組,根據學生存在的差異對其進行不同的教學,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是因材施教的一個重要體現。所謂的分組學習就是將不同類型的學生根據一定的原則進行分組,將一個大的班級劃分成幾個小組,這樣的學習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資源,方便教師教學。將學生分成3~5個小組,教師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將學生均勻地分布到每個小組中,每個小組中具有成績優異、中等、較差三個等級的學生,教師主要的教學重心可以放到夯實基礎和提高思維的教學之上。對成績比較落后的學生,教師可以少花時間,由小組內學習成績優異或者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代替教師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生在當“小老師”的過程中還可以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鞏固自我知識,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對“兩位數乘兩位數”進行教學時,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兩位數與兩位數的相乘,其基礎是建立在一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之上的,為了讓各個水平段的學生都能夠適應課堂數學學習,教師可以對基礎知識進行適當的講解,而將講解的重點放到后面的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中,讓那些對基礎知識不太熟悉的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向小組內基礎知識學習得比較好的同學請教。有了牢固的基礎才能完成上層的建筑,學生可以先掌握12×2,然后再掌握12×20,這讓部分學習成績比較落后的學生能夠很好地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教師可以將這部分省下來的時間利用到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身上,讓學生的良好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利用這部分時間進行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提高訓練,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養。
三、結語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想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對學生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所具有的特點,對其進行合理的課堂教學。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能力以及學習動力等因素,對其進行分層次的教學,挖掘出每個學生身上存在的潛能,從而促進全體學生數學成績和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侯坤明.數學主體性教學策略的有效運用[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版),2011(3).
[2]李燕清,張紅霞,任莎莎.基于數學學習風格的因材施教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9(8).
作者簡介:黃芳(1981—),女,廣西隆林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