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靈軍
摘要:我國古代教育就推行綜合素質評價。進入新時代以后,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立德樹人”的要求,普通高中學校要認識到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的重大意義,要梳理落實綜合素質評價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根據問題優化綜合素質評價途徑,讓綜合素質評價為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人”起到關鍵作用。
關鍵詞:綜合素質評價;普通高中;新時代
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標志著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對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越來越重視。2019年6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有如下要求:
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發展素質教育、轉變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強化其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導向作用。強化對學生愛國情懷、遵紀守法、創新思維、體質達標、審美能力、勞動實踐等方面的評價。要從城鄉學校實際出發,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
要深入鉆研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該追本溯源,了解其發展歷程,分析當下現狀,并展望未來以應對新的挑戰與機遇。同時,還要有世界眼光,結合地方、學校特色進一步優化評價途徑,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綜合素質評價的前生
綜合素質評價雖然是一個新生詞,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實行。《禮記·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力而不返,謂之大成。”這是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根據教學目標進行的每兩年一次的綜合素質評價。《論語·為政》中記載孔子的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談的也是對學生的綜合考察評價。戰國時期的大商人白圭將自己成功的經營謀略概括為“智、勇、仁、強”四個方面,并以此選拔學生。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諸葛亮從人的“志向”“應變力”“風識”“膽略”“人品”“德性”“誠信”等方面觀察、評價人才。
隨著時代的變更,科舉制度的興起,導致了以升學與出仕為主的評價,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認識導致了我國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全面落后。但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開明的士大夫仍然堅持綜合評價,曾國藩在評價人才時就綜合考慮人的“精、氣、神”幾方面的情況,并且強調人才應該德才兼備。“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瀾;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
到了近代,陶行知說:“國無游民,民無廢才,群需可濟,個性可舒。”新中國成立后,高考仍然強調以升學為主的培養目標。在意識到應試培養目標的弊端后,1985年我國提出了素質教育改革,正是素質教育的推動,讓綜合素質評價逐漸成了教育研究的一個重點。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十九大以后,綜合素質評價更成了教育改革的一個突破口。
二、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的意義
(一)在信息網絡引領的環境中培養綜合素質人才
信息網絡主導的世界是一個高速增長、傳播和迅速變化的世界,是一個動態、整體、互補和平衡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競爭與合作并存的世界。在多樣化、動態變化、復雜而不確定的21世紀,一個國家的發展力和競爭力不僅取決于有知識、有活力、有能力的勞動群體,還取決于是否能夠為勞動群體提供學習和更新知識及技能的機會,使他們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為順應世界發展的趨勢,不僅強調學生的“硬實力”,而且非常看重學生的軟實力,如自我意識、人際關系、國際意識等。這意味著未來世界需要綜合素質更高的人才來促進世界發展。
(二)在復興文明中國的背景下提高國民綜合素質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現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我國的富強。但在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國面臨著社會公平、環境污染、人口、社會公共秩序等多種問題。要想解決這些難題,我國需要依靠更高的文明水平。這意味著我國需要培養具有“遵守公共秩序、具有誠信品質、能夠面向世界”等綜合素質的公民。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將處在從“富強中國”邁向“文明中國”的過渡階段。富強中國與文明中國的教育是不一樣的。富強中國需要培養大量的人力資源,而文明中國旨在培養有教養的國民。文明中國要求我們看重并培養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也意味著推進綜合素質評價勢在必行。
(三)在傳承本土特色的舞臺上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除了考慮世界格局和我國國情,我們還要思考由于地域差異所導致的學生素質培養的不同,綜合素質評價研究的側重點也應隨之變化。臺州的城市定位是“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從資源來講,臺州背山面海,以靈江為主的水系如血脈一樣分布在臺州大地上;從文化來講,天臺山孕育了和合文化,臺州要以和合文化引領整個城市的人文發展;從產業來講,臺州以制造業為主,亟須各類制造業人才。因此,臺州在綜合素質評價落地時就要尊重其文化特征,在保證人的基本素質均衡發展的基礎上,對那些“應用型”知識、技能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予以更多的關注。比如“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綜合實踐”這類課程。在注重學生“德”與“智”的同時,更要注重勞動教育和體育健康教育。
三、目前綜合素質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推動力不足問題——認識不到位、思想重視不夠
評價能否取得成功,不僅取決于是否真的在進行評價,而且也取決于如何認識評價。有的學校對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停留在“形式”層面,認為考試分數才是辦學硬指標,綜合素質評價只是一個形式,或隨便應付一下,或仍按傳統的方式進行;有的學校認識不到位,認為高中所做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未必被高等學校采納,反而給學校帶來額外負擔和工作量;還有的學校認識狹隘化,“唯知識”“重產出”,沒有調動師生直接和間接參與評價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沒有上升到“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高度。
(二)考核方案不足問題——指標簡單分解,個性特色不明顯
不少學校把綜合素質評價當成了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在指標分解時,面面俱到,千校一面,特色不明顯。有的認為“全面”就是要把所有影響因素都同等對待,都一樣補齊。其實,“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在全面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有側重地選擇在其在校期間的關鍵因素賦予較高的權重,主要目的是發現學生的優勢領域,以便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也就是說,應重點放在“勾勒”本校學生的主要特征、愛好特長、潛能特色等方面,有鮮明的學校精神烙印。
(三)支持性不足問題——環境不夠成熟
目前,支持性環境欠缺主要體現在:監督制度、考評誠信、師德師風、滿意率測評等存在問題,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導向性和公平性受到影響;數據采集與處理過度依賴教師日常的積累和觀察,導致積累比較困難,甚至流于形式,從而影響評價質量;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教師在把握標準、實際操作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缺少科學評價方法研究的培訓。
四、優化策略
(一)評價主體
評價需消除單一視角和自上而下的態勢,打破評價霸權和制造邊界,就必須遵循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原則,做到哪里有參與,哪里就有評價,并激勵師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尤其是讓學生參與進來,做到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參與者就是評價者,被評價者也有評價權,這樣,評價就會更有價。學校要綜合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或全班評價)、教師評價等結合起來,其中學生互評權重不低于70%(有的是學生自評權重為30%、學生互評權重為40%),教師評議組權重30%,提升“全員、全過程、全面”的評價品質。
(二)評價依據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以學生主要行為表現的實證材料為依據,比如:班級日志、生涯指導等日常記錄統計;關鍵性作業、作品;課程學習的階段性或終結性考試或考查成績;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崗位體驗、第二課堂等)的有關記錄和證明;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獲獎、表彰、特長鑒定、醫學檢查等證明;關鍵性評語;自我描述等。
(三)評價過程
1.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組織機構。
各班分別建立學生和教師評議小組,負責本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全過程的組織實施和管理。學生會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小組和監督小組,推動、指導、檢查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學校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管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共同為學生志愿服務、公益勞動、體育藝術科技活動、研究性學習等活動提供支持。
2.形成評價材料。
3.學生申訴流程。
學生如對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有異議,可向領導小組提出書面申訴要求。領導小組要及時審核,對不符合受理條件的要求補充材料,重新審核后與原結果一致的,要向學生告知評分依據。重新審核后與原結果不一致的,要給出書面處理意見,通知學生本人及學生所在班級、級段,并及時更改評價結果。
4.評價材料錄入。
利用智慧校園建立校內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德育處人員及時上傳值日教師的值日記錄;學生會、團委負責人及時上傳有關管理數據;班主任上傳本班學生的有關管理數據和材料;學生自己則上傳個性特色材料等。平臺上的數據供學生、班主任查詢或申訴,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小組成員及時處理申訴,審核確認上傳的管理數據和個性特色材料等,定期形成學生個人的“負面清單”和“激勵清單”,并及時公示,通過釘釘、校訊通、微信、QQ等平臺反饋給家長。
(責編? 楊 菲)
參考文獻:
[1]杜文平.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走向何處[J].中小學校長,2016(5).
[2]賈偉.再探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分層評價的意義、路徑和方法[J].中國德育,2017(6).
[3]李志厚,黎珍,鄒穎慧.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前期探索分析與后續研究建議[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6(12).
[4]徐彬.2014年以來我國綜合素質評價的研究現狀與前景展望[J].學校管理與發展,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