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摘? ? 要: 蘭州方言中的詞綴豐富且使用頻率較高,“頭”綴作為蘭州方言中的常用詞綴,可謂獨具一格。本文對蘭州方言中的詞綴“頭”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圍繞詞綴“頭”的語法、語義和語用三個部分展開論述。
關鍵詞: 蘭州方言? ? 詞綴“頭”? ? 語義分析
蘭州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北次方言,是蘭銀官話的代表。蘭州方言中有很多特色的詞綴,“頭”就是其中之一。蘭州方言中的詞綴“頭”的用法很特殊,一部分用法與漢語普通話相同,也有一部分用法是蘭州方言中特有的,帶有明顯的地方色彩。
一、詞綴“頭”的語法功能
在蘭州方言中,“頭”一般作為后綴使用,主要附著在名詞性詞根、動詞性詞根、形容詞性詞根后,它的語法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黏附在詞根上構成新詞,二是標示詞性,具有定性功能。
(一)用在名詞性詞根后
在蘭州方言中,“頭”綴附著在名詞性詞根后構成新詞,如:
磚頭? ? 心頭? ? 手頭? ? 鍋頭? ? 炕頭? ?日頭? ? 年頭? ? 月頭
這些詞中的“頭”與普通話中的詞綴“頭”相同,具有定性功能,標示名詞詞性,構成的新詞經常在句中做主語、賓語、定語及中心語,例如:
①日頭長,夜頭短。
②我叔叔在磚廠燒磚頭。
③最近手頭的錢有點緊。
④墻上的磚頭有點松。
句①“日頭長,夜頭短”中的“日頭、夜頭”分別是整個復句中前后兩個分句中的主語,表示時間,是被陳述的對象;在句②“我叔叔在磚廠燒磚頭”中“磚頭”一詞在句中做動詞“燒”的賓語;句③“最近手頭的錢有點緊”中的“手頭”是定語,修飾限定后面的中心語“錢”;句④“墻上的磚頭有點松”中的“磚頭”作“墻上的磚頭”這個偏正結構的中心部分,是定語中心語。
總之,“頭”附著在名詞詞根后時構成一個新詞,具有定性功能,標示名詞詞性,構成的新詞在句中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定語及中心語。
(二)用在動詞性詞根后
“頭”綴附著在動詞性詞根后組成新的詞語,是蘭州方言中的特色。在蘭州方言中,“頭”黏附在動詞性語素后作詞綴時,組成的詞多表示抽象類事物,詞綴“頭”具有定性功能,標記名詞詞性,構成的新詞在句中多做賓語。
單音節動詞詞根+頭:看頭、念頭、來頭、唱頭、等頭、浪頭
雙音節動詞詞根+頭:跌辦頭(跌辦:活動、實施或進行)、遷翻頭(遷翻:收拾、整理、研究)、跳彈頭(跳彈:活躍、活動)
在蘭州方言中,“看頭”是“看的價值”的意思,“浪頭”具有“逛的價值,值得逛的點”之意,單純看“看”“念”“唱”“跌辦”“巴結”等這兩組詞,不加后綴“頭”也能獨立成詞,它們都是動詞,一旦加上后綴“頭”,就變成了名詞。可以看出,“頭”附在動詞詞根后作詞綴時,“頭”綴把詞根從一個動作,變為了一個表示某種價值的抽象名詞。從這兩組詞中可以看出,“頭”綴的附著改變了詞根的性質,使整個詞名詞化。由此可見,“頭”綴附在動詞性語素后面具有定性作用,標記名詞詞性。
“頭”綴附著在動詞詞根后形成的新詞在句子中多作賓語,如:
①他天天在你眼跟前轉,還有撒看頭呢。
②那個地方好多人都去了,肯定有浪頭。
③那個地方沒幾個人去,肯定么浪頭。
不論是句①中的“有撒看頭”還是句②中的“有浪頭”“看頭”和“浪頭”都做動詞“有”的賓語,而句③“么浪頭”中的“浪頭”則是做否定動詞“么”的賓語。其實,在蘭州話中,“頭”綴附著在動詞性詞根后組成的新詞往往是與動詞“有”或“么”組合,作它們的賓語。除了句①和句②中“浪頭”和“看頭”這類單音節動詞后附著“頭”綴的詞語,還包括“這個東西有遷翻頭”“這個事情么跌辦頭”中的“遷翻頭”“跌辦頭”,這些“頭”綴與雙音節動詞組合而成的新詞都與動詞“有”或“么”組合,強調主語具有或沒有的某種價值。
“頭”做動詞后綴時,具有定性功能,表示某種價值,標記名詞詞性。后綴“頭”把詞根從一個動作,變為一個表示某種價值的抽象名詞。
(三)用在形容詞性詞根后
在蘭州方言中,詞綴“頭”附著在形容詞性詞根后構成新的名詞,“頭”綴具有定性功能,標記名詞詞性。單音節詞根后附著“頭”綴除了個別屬于蘭州方言特色外,其余與現代漢語普通話相同,而雙音節詞根后附著“頭”綴的情況則使蘭州方言與普通話存在一定的差異。
單音節形容詞+頭:甜頭、苦頭、滑頭、彩頭、霉頭、高頭
雙音節形容詞+頭:孽障頭、破煩頭,折騰頭、可憐頭
“頭”綴附著在單音節形容詞詞根后形成的新詞,除了“高頭”之外,其余與普通話中該類詞的用法相同,構成的這些新詞在句子中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定語及中心語,例如:
①給他一點甜頭。
②他就是一個小滑頭。
③麻雀把窩安在了樹高頭。
④高頭有個箱子。
⑤你家高頭的房子有沒有人住?
句①“給他一點甜頭”中的“甜頭”是動詞“給”的遠賓語,回答“給什么”的問題;句②中的“滑頭”是定語中心語,受“一個”和“小”的修飾,同樣句③中“樹高頭”中的“高頭”也是定語中心語;句④“高頭有個箱子”中的“高頭”一詞是蘭州方言單音節形容詞后附著“頭”綴形成的有別于普通話的新詞,在蘭州方言中“高頭”可以做主語,也可以做定語。在這個例句中,“高頭”就做主語,在句⑤“你家高頭的房子有沒有人住”中,“高頭”又充當了定語。
雙音節形容詞詞根后附著“頭”綴形成的這部分新詞使蘭州方言與普通話有顯著的不同,構成的這些新詞都是名詞性詞語,在句子中多充當賓語。
①他有手有腳,不出去做事,么可憐頭。(他有手有腳,不出去工作,沒有什么好可憐的。)
②就這么點尕事,么破煩頭。(就這么點小事,沒有煩心的必要。)
句①中的“么可憐頭”中的“可憐頭”充當動詞“么”的賓語,與“頭”附著在動詞詞根后做后綴時相同,在蘭州方言中“頭”綴附著在雙音節形容詞后形成的新詞,一般都做賓語。不同的是,前者可以做存在動詞“有”或否定詞“么”的賓語,后者多跟在否定詞或否定形式后使用。
“頭”做形容詞后綴時,具有定性功能,標記名詞詞性。單音節形容詞后附著“頭”綴構成的新詞主要充當主語、賓語、定語及中心語,附著在雙音節形容詞詞根后形成的新詞在句子中多做否定詞“么”的賓語。
總的來說,與普通話中的“頭”綴不同的是,蘭州方言中“頭”作詞綴時的構詞能力很強,可以黏附在名詞性語素、形容詞性語素、動詞性語素之后構成新的名詞,具有定性功能,標記名詞詞性。與普通話中的“頭”綴相比,蘭州方言中“頭”綴的使用情況更復雜。
二、詞綴“頭”的語義分析
在蘭州方言中,詞綴“頭”的意義有所虛化又未完全虛化,半實半虛是它不同于一般詞綴的重要特征。在語言發展過程中蘭州方言中“頭”綴的語義未完全虛化,而且色彩意義豐富。
(一)“頭”的虛化
石毓智、李訥在《漢語語法化的歷程》一書中指出廣義的語法化“通常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成為語法功能成分(語法標記)的過程與現象”①。詞綴是在語法化過程中虛化程度比較高的一種形式,詞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有一個逐漸虛化的過程。因此,對蘭州方言中詞綴“頭”的探究,也應有對它虛化過程的一種探究。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頭,首也。從頁豆聲。度矦切。”“頭”的本義是人和動物的頭部,“頭”作詞綴萌芽于東漢佛教傳入后,佛經的譯文中,《道行般若經》:“與比丘僧相隨,最在前頭。”中的“頭”就跟在方位詞后作詞綴,表示方位。在這里“頭”雖然已經虛化,但是表示位置的詞匯意義沒有完全消失。
后綴“頭”跟在名詞后的用法,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階段中,“頭”的意義進一步虛化。《世說新語》中“蓋頭上提盒子以示眾,眾莫能解”。這里的“頭”跟在名詞后面形成新的名詞,表示一種具體的器物。到了唐朝初期的敦煌曲子詞中,“頭”作名詞后綴的用法更普遍,敦煌曲子詞《菩薩蠻》中“且待三更見日頭”中的“日頭”一詞的用法在蘭州方言中仍有所保留。“頭”是一個多表示口語色彩的詞綴,所以它的廣泛使用是在宋元時期的唱詞中,如《訓平話》“那婦人一個月里頭織出三百匹絹子”中的“里頭”一詞也是現在蘭州人說話的常用詞。“頭”綴附在方位詞后不僅可以指稱方位,還可以表示時間。到了明清時期,“頭”綴已經附在動詞后使用了,在小說《兒女英雄傳中》“稀不要緊的平常事,到了你們文墨人兒嘴里一說,就活靈活現的,那么怪有個聽頭兒”中的“聽頭”中的“頭”綴就表示“聽”這個動作的價值意義,這里“頭”表示的意義已經與它的實詞義相去甚遠。
總的來說,“頭”綴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用法和意義,如今很多在普通話中都已經消失,但在蘭州方言中仍都有所保留。蘭州方言中的詞綴“頭”的意義有所虛化又未完全虛化,作詞綴時與作實詞時的某些義項有關,同時有古代漢語意義用法的保留,是蘭州方言的特色所在。
(二)蘭州方言詞綴“頭”的語義類型
1.詞義完全虛化
在蘭州方言中,“頭”附著在名詞詞根后作詞綴,構成新詞。在這些新詞中,部分詞的后綴“頭”無實在意義,起補充音節的作用。這組詞有:
磚頭、舌頭、眉頭、枕頭、骨頭、石頭、拳頭
在古代漢語中,這些名詞都是由詞根語素獨自構詞表達的,現代漢語中,這些詞根一般不能獨立成詞,需要在它們后面加上詞綴“頭”才能指稱事物。這些詞在蘭州方言中和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用法相同,在這些詞中,當“頭”無實在意義的時候,具有補充音節的作用。
2.附加色彩義
在《現代漢語》增訂五版中“詞匯的色彩義是指附著在詞的概念義上的,表達人或者語境所賦予的特定感受”②。詞匯的色彩義包括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等。蘭州方言中的詞綴“頭”附著在詞根語素后構成的新詞可以表示喜愛或不滿,也可以表示中性,口語色彩重。
在蘭州方言中,“頭”綴附在名詞語素或形容詞語素后,與普通話意義相同的這部分詞匯,如:石頭、木頭、念頭、甜頭、苦頭等都與普通話的感情色彩相同,是中性詞。
一般詞綴“頭”附著在名詞后在句子中使用時,可以表達對某個人或某個事物的喜愛,如:
①這是我丫頭,今年10歲了。
②他就是個尕鬼頭,主意多得很。
這兩個句子中的“丫頭”和“尕鬼頭”都是對孩子的昵稱,表達了對他們的喜愛之情。一般詞綴“頭”附著在雙音節形容詞后在句子中使用的時候,都表達了對某個人或某個事物的不喜歡、反感和譴責,如:
①這個凳子壞成這樣了,還有撒折騰頭呢。
②他有手有腳,不出去工作,么可憐頭。
不論是句①中的“折騰頭”還是句②的“可憐頭”都分別附著在雙音節形容詞“折騰、可憐”后,組成的新詞在句子中都表達出了說話者對聽話者行為的一種譴責,用現代漢語普通話表達,例如句①“這個凳子壞成這樣了,還有什么修的必要呢”?言外之意是,說話者認為這個凳子已經修不好了,言外之意覺得修凳子的這個人是在浪費時間。
由“頭”綴組成的詞方言色彩和口語色彩比較重,特別是普通話中沒有的那部分詞,基本上只存在于蘭州人的日常口語中。“頭”綴附在動詞后作詞綴的現象很常見,其能產性極高,不管是單音節動詞,還是雙音節動詞,大多能與其組合。蘭州方言中的“頭”綴多與具有口語色彩的詞根組合,比如:浪頭(逛的價值)、跌辦頭(活動、做的價值),它能和“看”組合,但與“瞧、觀”等書面語色彩較強的詞匯就不能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