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增 付輝 刁振梅
摘? ? 要: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但一些院校過于重視專業理論與技能學習,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素質教育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自身實踐等教育活動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本文從教書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實踐育人等方面進行論述,探究人文素養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融合的路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高職院校? ? 人文素養教育? ? 專業教學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適應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經濟環境,僅僅學會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人文素養更重要。重視技能并不意味著只有技能,將人文素養培養和專業教學融會貫通,將理論與實踐無縫對接,并且擁有本專業的核心能力,才是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才能應對更加復雜的工作環境,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
二、進行教學改革、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課程體系出現滯后于時代發展、與用人單位需求脫節的情況,因此,改革勢在必行。改革的重點在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許多工作崗位都對學生的學識及情商水平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就會對就業產生影響,即使真正進入工作單位,日后工作也會面臨較大壓力,甚至有被辭退的風險。將人文素養教育與專業教學相結合,有利于學生順利完成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在日后工作中游刃有余,對其職業生涯有積極作用。對社會來說,優質人才的供應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助力國家經濟建設,推動改革開放更加深入。
三、高職院校教學現狀
首先是過于重視專業理論學習。在一些高職院校中,專業理論的學習依然占據很大的比重,遠多于人文課程的安排,使學生對人文課程的重視度在日復一日枯燥乏味的理論學習中消磨,又提高不了專業操作能力,最終難以形成成功走向工作崗位的能力。
其次是課程結構陳舊。許多專業事實上與其他專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運用人文素養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然而一些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強調本學科的完整性,忽視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關聯性,阻斷專業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之間暢通的渠道,使學生拓展信息的過程變得困難,在實際操作中受到限制。
最后是忽視學生核心人文素養的培養。某些院校在理論教學的同時重視實踐操作,但是正是因為過于重視這些“硬性條件”,忽視更重要的內在條件,那就是學生的核心能力。真正優秀的人才不僅要完全熟悉本專業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操作技能,還要處理復雜的事件,對經濟環境的發展態勢有自己的判斷。
四、人文素養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融合的研究探索
(一)教書育人,加大對人文素養教育的融入力度。
由于在以往的課程安排中,專業課程的比重較大,壓縮了人文課程的空間,又因為院校機器設備、教室安排、師資配備等因素,限制了有關課程的排課量,導致學生的人文素養始終得不到顯著的提高。為此,學校應該充分重視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加大對設備、教室和師資力量的投入力度,增加課程中對人文素養教育的融入比例,一方面在教材中多選擇有人文涵養的素材,或者將地方文化融入課程教材中,利用教書育人的思想將人文素養教育融入教材中。人文素養與其他學科產生交集,今后課程應該更加注重關聯性,在專業的課程學習中加入人文素養內容,讓人文素養的學習與專業學習相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注重人文素養的比重,在具體實例中體現人文教育。在課堂上,要嚴肅課堂紀律,規范學生的課堂行為。課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在期末考評中應該設置靈活性更高的考題,以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保證人文素養教育能通過教師言傳身教,適當添加其他關聯專業的內容,豐富學生知識。
(二)活動育人,注重校園文化建設。
在課堂上僅僅學習課本知識,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心理特點和接受程度進行相應的知識補充,重點落在具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積極向上的榜樣事跡及優美的中國傳統文化等方面,幫助學生們領略人文的獨特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在耳濡目染中提高人文素養。課后,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的課外閱讀,主要方式有:從學校角度說就是完善學校的圖書角服務,更新校圖書館的圖書,采購更多圖文并茂的、適合學生閱讀的趣味書籍;從學生角度來說,就是按照老師的安排,自覺完成每天規定的任務量,并在課堂上分享讀書心得體會,從而將人文素養教育和校園活動相融合。校園文化要在學生人文素養培育中占據主導地位,學校要大力促進專業競賽和文化活動開展,例如對心理學專業可以采用心理知識問答競賽,機械專業以作品展覽和機械技能比賽為主,在活動中融合人文素質和專業知識,為學生創造優質的校園文化環境,鞏固學生專業技能和加深專業知識理解的同時,創造優良的人文教學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校園活動為載體實現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有效從學生生活和學習入手,實現人文素質和專業知識的結合,加強人文素質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融入。
(三)環境育人,注重教師的引領作用。
要創造人文素養教育環境,教師在育人中的言傳身教尤為重要,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嚴格要求學生。老師在學生的心中是比較權威的存在,這就需要教師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全面、豐富的知識儲備體系,倘若教師不注重自己的能力培養,很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失誤,遇到自己也難以解決的難題,不僅損害學生的教師形象,而且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人文素養的培育。提高教師人文素質和師資隊伍力量。專業教學中人文素質的滲透,需要教師具備優良的人文素質,才能在教學活動及教學內容中實現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并且以自身為楷模,促進學生素質水平的提升。師資隊伍力量的提升,主要通過課外培訓或者自我涵養的提升。教師可以在高校教師培訓活動或課外進行書籍閱讀和課題研究,強化對專業教學與人文素質的掌握及應用,從而強化專業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效果。
(四)實踐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核心能力是一種抽象的概念,雖然難以理解,卻是他們成為優秀的專業人才必備的品質。為了強化這種能力,學生需要在理論課程學習之余加強實踐,學校應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各高校可以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和自主創造性,從而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此外,還可以通過參加高級別的學科競賽、組織專業創新類活動、邀請名師專家開展講座、進行社會實踐等方式,鍛煉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并且培養他們在復雜的環境中處理事務的能力。在各種方式合力作用下,相信學生的核心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得到提高。
五、結語
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各類優質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人才市場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盡管現有課程體系還存在許多缺陷,現有人才培養方式無法完全適應社會的需求,但是,事物是在曲折發展中前進的。目前我們探索的人文素養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融合的路徑,能夠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為社會培養出越來越多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現.高職院校中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J].職業,2017(6).
[2]張瓊輝.突出美術審美素養的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學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7(11):96-97.
[3]吳秋懿,王華志,郝俊.高職院校學生專業技能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的相融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12):190-192.
[4]崔婧.高職院校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問題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8):37-38.
[5]楊殿義.高等職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融教育理念的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28(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