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概念辨析,引出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即:創新創業教育參與者對創新創業觀點認識存在偏差、創新創業教育系統性不強及保障機制不夠完善;同時提出健全課程體系、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鼓勵學生跨校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及構建可持續發展質量評價體系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優化路徑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我國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近幾年逐漸增加,主要圍繞人才培養、課程建設、平臺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等幾方面展開。如宣曉,段文奇(2019)基于供給側改革背景,提出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馬永斌,柏喆(2016)通過分析清華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出我國高校應形成多層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胡金焱(2018)指出要打造知識空間、孵化空間、創客空間三個平臺。賈建鋒,姚旭生(2019)從消費者導向評價模式理論的視角,構建了涵蓋4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但當前我國系統化的創新創業理論教育仍然匱乏,導致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浮于表面,基于此,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路徑是一個緊急而又迫切的課題。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專業教育關系辨析
在我國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化教育階段,高校適應社會形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為大學生進入社會搭建了一座橋梁。在高校開始探索創新創業教育之前,學生、教師乃至企業都對學科專業教育十分看重。但在新時期,一味關注專業教育使得大學生對社會運營及實踐知之甚少,就業時眼高手低、實踐技能匱乏及思維定式等問題屢見不鮮,這就造成高校人才培養的結果同社會需求脫節,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專業教育的實質,原本是培養職業專門人才,從素質要求來看應該涵蓋基本專業技能、創新技能及探索技能等。專業教育體系的設立其實也是針對社會現實需求及潛在需求的,但社會與高校的結構差異使得專業教育逐步同社會需求產生分化,大學生對專業教育的研修趨于理論化、模式化,漸漸缺乏創新性和實踐性。這種結果的產生和高校人才培養的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的局限性密不可分。綜上所述,人才培養是高校的職能目標之一,其過程包含了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而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二者互為表里,創新創業教育彌補了現階段專業教育的不足,專業教育又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理論及技能基礎。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近年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規模逐年擴大,也漸漸邁向常態化發展。基本形成了“方案+項目+比賽”的教育模式。但由于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監管體制的不健全及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的缺陷,其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參與者對創新創業觀點的認識存在偏差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參與者主要包括管理者(學校職能部門、學術委員會、院部及系室等)、高校教師及大學生。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落后的局面是客觀存在的,主要表現為:首先,強調創業,忽視創新。創新、創業二者之間相互依存與促進的關系是內在共生的,創新為創業提供了持續性保障,創業為創新提供了實踐的平臺與優化的渠道。其次,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流于表面。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完善制度的舉措,但如果管理者不對創新創業活動開展方式持續關注,創新創業教育將會淪為一紙空文。
高校教師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當前很多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多采取“教師指導制”,然而,當前直接參與創新創業指導的高校教師大部分是青年教師,一方面由于自身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的程度不夠深刻,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擠占了專業教育的空間,抱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另一方面,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等方面壓力較大,即使對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有深度認識,也難以在自身教學、科研及創新創業指導等方面做出時間上的合理平衡。除此以外,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教育關系密切,缺乏深度的企業實踐經驗也是高校教師普遍面臨的問題之一,由此,“教師指導制”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隱患。
大學生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對象,也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輸出成果”。目前,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專業教育創新力培育不足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新能力并沒有接受到系統化的訓練,再加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普遍匱乏,對創新及創業的認識有限。尤其涉足到創業運營層面時,決策主觀化、盲目化的情況十分普遍,從而直接影響到創業成功率和創新的進一步探索。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系統性不強
當前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主要依托課堂教學、大學生創業中心(孵化基地或園區)、創新創業比賽等形式進行,各類形式教育之間交叉性缺乏、系統性薄弱,實施各形式教育的教師對學生管理存在較大困難。目前,在高校中比較普遍的創新創業教育形式主要是大學生創業中心的建設和各類創新創業比賽的開展,這兩種形式前者強調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后者更加注重創意、創新及團隊合作能力的培育。從整體角度來看,上述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但現狀是這兩類形式的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中缺乏專門角色(如高校教師、企業導師等)的統籌指導,“放養式”特征明顯。所謂“放養式”,即指無論是大學生創業中心運營還是創新創業比賽,從數量上來看,教師或企業人員參與有效指導的項目十分匱乏,大學生大多依靠自身力量投入創新創業過程。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保障機制尚待完善
合理的保障機制能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持續健康的運轉,由于創新創業教育涉及的參與角色復雜、過程煩瑣,設計一套合理保障機制確實存在較大難度。例如,由于大一年級專業基礎薄弱,大四年級忙于實習、考研及畢業論文撰寫,真正投入創新創業活動的大部分均為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在高等教育及課程改革尚未完成與大學“四年制”的背景下,大四年級課程在多數高校均被壓縮到大二、大三年級,這就導致這兩個年級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和創新創業教育容易產生時間上的沖突矛盾,因為參與創新創業活動而耽誤專業課程學習的情形頻發,高校教師在進行考核時也面臨兩難,現有課程體系的設置及教學考核制度不健全是造成這種情形發生的主要原因。合理保障機制應在最低層面保證學生接受創新創業教育時不會有后顧之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各項考核時也不應受到來自其他教育形式的干擾。除此以外,目前大部分高校尚缺乏一個專門機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進行系統監督和管理,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導師隊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資金管理、在校創業過程中技術的指導等方面均屬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這些環節無一不關乎到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進行系統化協調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化路徑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高度系統性的工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從理論基礎、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等方面進行持續投入。因此,構建一套完善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制度,形成一條可持續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路徑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在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同時,還應進一步拓展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豐富其課程體系。除開設創新思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等基礎公開課程外,還應整合高校及企業資源,開設創新創業慕課課程,通過互聯網渠道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理論教學服務。當前,受到創新創業教育形式系統性缺乏的制約,不同創新創業教育形式關聯性較低,考慮到前述三類創新創業教育形式的內涵特征,應適時在高校建立創新創業教育普遍實施機制。將創新創業類基礎理論課程作為高校各專業必修課程,同創新創業類比賽、大學生創業中心(孵化基地或園區)運營等環節一起納入學分制度體系,同專業教育一樣形成完善的教育課程體系及考核體系。
(二)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
在當前高等教育體系下,創新創業教育的中堅力量仍然是高校教師,因此對教師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培訓也應作為當下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環節,尤其在互聯網及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創新思維能力是每一個人都需具備的素質。對高校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培育應盡可能融入實踐(如:企業運營管理等)的要素,如定期選派教師進入企業掛職、鼓勵教師參與“產學研”項目等。另一方面,引導社會資源進入高校并同教師一起實施創新創業教育也是豐富該類教育師資力量的主要途徑。
(三)鼓勵高校學生參與校際創新創業項目
創新是差異化的結果。例如現有創新創業類比賽鼓勵學生跨專業組團參加,除考慮到學科優勢互補以外,成員間知識體系的差異化更容易形成創新觀點。鑒于此,應結合當前高校分布集聚化的先天條件,鼓勵高校學生跨專業、跨校組團參加創新創業類比賽,通過差異化的校園文化和專業背景,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潛力。
(四)構建可持續發展質量評價體系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及創業人才,教育質量水平直接影響到上述目標達成的程度。形成支持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體系是保障該目標實現的必要舉措。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過程復雜、形式多樣,衡量人才培養的質量評價體系應避免由教育過程結束后的單一質量評價體系構成。構建貫穿于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加過程后的綜合質量評價體系更有利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持續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結束語:
深刻認識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是今后進一步完善、優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參與者對創新創業認識存在偏差、創新創業教育形式的系統性匱乏及保障機制的不完善,高校現有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質量水平仍需提高。從健全課程體系、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鼓勵學生跨校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及構建可持續發展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入手,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路徑是高校的可行選擇。而對于上述舉措的實施細則及激勵機制設計將是未來進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宣曉,段文奇.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生態化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9,(15):84-90.
[2]馬永斌,柏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生態系統的構建途徑——基于清華大學創業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
5):137-140+150.
[3]胡金焱.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制度與平臺[J].中國高教研究,2018,(07):7-11.
[4]賈建鋒,姚旭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設計——基于消費者導向評價模式理論的視角[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1):82-88+95.
作者簡介:
余瓊(1988-),女,安徽省潛山人,安徽外國語學院國際商務學院專任教師,助教。研究方向:創新創業管理、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