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姜劉
摘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是衡量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否出列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助推貧困村發展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結合黔東南州榕江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分析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如何借鑒其他地區兄弟社區(村)的經驗做法提出自己的對策建議,為貧困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關鍵詞:黔東南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考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助推脫貧攻堅,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1 榕江縣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
近年來,黔東南州榕江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要求,制定了《榕江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示范推進實施方案》,不斷健全完善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機制,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逐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村級產業穩步壯大、村級經費不斷有保障、村級管理逐步規范、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實現了村強民富的目標。但也存在一些制約榕江縣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2 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2.1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觀念弱化,組織領導有待加強
個別黨政干部片面認為當前以市場經濟為主,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沒有必要,導致個別村集體經濟建設社會合力不強,發展氛圍不濃。還有個別村干部分村干部認為村級集體經濟基礎差、底子薄、缺資源、無資金,無路可走,認為搞集體經濟還不如搞好自己的實在。同時,村集體經濟的負責人大多由村支兩委負責人兼任,由于事務繁多,沒有激勵機制,他們很難專注于發展經營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力不從心。
2.2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少,集體經濟發展欠缺穩定
從榕江縣古州鎮21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有部分來源于脫貧攻堅財政支持(如古州鎮口寨村2018年獲省級財政80萬元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部分是村級集體土地林地等被征用賠償,有部分是集體產業發展收入。
2.3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困難因素多
從榕江縣古州鎮21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部分村寨收入來源少,缺乏資金,項目少,融資困難,缺少資源支持,發展起步動力欠缺;加上很多村(社區)優秀經濟發展人才外出發展,缺乏人才導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困難重重。
3 下步貧困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本地欠缺可借鑒發展經驗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向周邊地區和本縣先進典型取經,實現榕江縣村級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3.1 頗洞村黨社聯建模式
據報道,貴州省三穗縣頗洞村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黨社聯建發展模式,走出了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驅動,農村產業結構快速調整,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得到有效提高的新路子......2014年,頗洞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10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7000元。2012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為零,2018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到312萬元,2018年,村級固定資產增至6126萬元;現金分紅累計1110.9萬元,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5710元增加到14880元,超全縣平均水平5854元。實現全村脫貧,頗洞村初步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要求。
從中來看,榕江縣貧困村(社區)應學習借鑒三穗縣頗洞村村的黨社聯建發展模式,從鄉鎮中選派具備一定經濟頭腦、思維開闊、作風強硬的機關黨員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從村(社區)能人中補選村組干部,強化村干部隊伍建設,為發展集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學習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抱團發展”的良好做法,做強做大本地特色優勢產業。
如榕江縣古州鎮積極探索,因地制宜,通過黨支部帶頭,強力實施“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其高文村結合本村實際,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成立惠農合作社和惠農黨支部,積極發展香蔥種植產業,增強對貧困戶的帶動力,形成“連片種植,綜合促銷”的發展模式。目前,高文村小香蔥種植面積達680畝,每畝年產量在6500-7000斤,畝產值3.5萬元左右。
3.2 興華鄉污秀模式
據報道,地處貴州省月亮山腹地的興華鄉污秀村是榕江縣推進“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的試點村。在大扶貧戰略行動中,榕江縣牢固樹立“黨建+”理念,以興華鄉污秀村為試點,積極探索“黨支部+‘金種子(致富達人)+貧困戶+財務監督”拼盤扶貧污秀新模式,通過黨建引領、資金集聚、措施配套、力量整合、資源拼盤,實現群眾脫貧致富、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扶貧資金保量增值“三贏”成效。
興華鄉污秀村為榕江縣推進“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的試點村,榕江縣其他鄉鎮的村(社區)應學習興華鄉污秀村通過村支兩委以及經濟能人的帶頭作用,充分發動群眾參與,通過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使特色優勢產業拼盤發展,不斷滾動壯大,最終形成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有力助推脫貧攻堅,非常有利于吸收借鑒。
為此,古州鎮結合“三變”改革,以“黨支部+公司+貧困戶”為抓手,多個村寨整合資源共發展,實現資源互補、互惠互利,達到“打平伙”效果。如仁育社區以黨支部為引領,成立“榕江縣古州鎮仁育村建祥砂石廠有限責任公司”,由仁育社區黨支部書記任董事長,副書記任總經理,古州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負責財務監督,投資166萬元,將仁育村、高興村、打擺村的166戶村民納入進來入股,共同發展砂石產業,進一步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組織部二局.抓黨建促脫貧攻堅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案例選[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8.
[2] 田軍.新型工業化:黔東南科學發展聚焦[M].凱里: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
[3] 新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國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黔東南州工業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