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飛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給出了幾點策略,分別是設計閱讀導語,激發學生興趣;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真實情境;精講多練,切入文章脈絡。還望能有所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導語;信息技術
在小學階段,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科,語文的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同時對塑造良好的品質也有重要的作用,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使閱讀教學擺脫以往千篇一律的模式,實現有效閱讀是擺在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任小學語文教師多年,對閱讀教學的開展多有研究,現歸納幾點有效閱讀的策略。
一、設計閱讀導語,激發學生興趣
良好的課堂導入,能吸引小學生迅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所以,教師應該結合語文知識,設計精彩的課堂導入。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教學《變色龍》這一課的時候,筆者是這樣進行導入的——地球上的生物繁多,在漫長的進步過程中,都進化出了自己獨有的本領,用來保護自己,躲避天敵,或者是更好的進行捕獵。像馬能夠站著睡覺、蝙蝠有超強的免疫力,并且有雷達一樣的感知器官,這都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生存。而今天我們要認知的一種生物,是一個天生的偽裝者。它能根據環境變化改變自己的體色,這種爬行動物常在人們不經意間改變身體顏色,然后一動不動地將自己融入周圍的環境之中。
再比如,教學《霧凇》這一課的時候,筆者用這樣一段話導入了新課: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南北、東西跨度大,自然景觀豐富。在南端有熱帶的雨林,在東端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秀麗的群島,在西端有巍峨的高山;而在北端,則有遼闊的大草原。今天就讓我們在作者的帶領下一起去領略只有北方地區才有的霧凇。”這段話通過筆者充滿感情的娓娓道出,與此同時,學生也有了繼續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與熱情,如此,他們的注意力就會全部集中到語文課堂中來,這對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非常大的幫助。
二、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真實情境
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挖掘其學習潛力。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多以口述形式實施教學,時間一久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奮感,便會覺得語文課程枯燥乏味,失去學習動力,而教師的教學效率自然嚴重降低,不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于是,筆者便在教學中引入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以其獨特的優勢,用聲音、圖片、視頻等技術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感官,使其將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比如,古詩文的學習對小學生來說一向都是枯燥無趣的,短短的詩篇讀起來干澀難懂,食之無味,經常會讓小學生們出現厭學的反應。鑒于此,筆者就將多媒體信息技術引入到了古詩文的教學中。比如筆者在教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就用現代信息技術對這首詩進行了講解。很明顯,根據詩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其中還出現了一個地面——黃鶴樓,和一個人名——孟浩然。在教學時,筆者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一幅中國畫,畫得正是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上登高望遠,依依惜別的場景。筆者在學生們聚精會神看圖的同時,播放音頻,使其感受詩中韻味。最后筆者通過多媒體技術對詩文中出現的知識點做出了講解,學生們在本課接近尾聲時朗讀全詩并對全詩做出默寫。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們在整堂課上都保持著高度注意力,課堂氛圍良好,筆者教學效果也獲得提高。
三、精講多練,切入文章脈絡
庖丁解牛,大家耳熟能詳。對于一篇文章而言,學生如果不能像庖丁對牛一樣對文章了如指掌,那么要對文章進行解讀無異于盲人摸象。因此,當面臨長文時,教師更應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一番剖析、梳理,了解文章的各部分內容及內部的結構層次。學生了解了各個環節的內容和內部結構,那么對長文精講多練的目的也必能達到,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大自然的文字》這篇課文的篇幅還是比較長的,而且所包含了內容也比較豐富——星座、北極星、砧狀云、石灰石、花崗石等等。本文屬于科普性質的散文,不向講故事的文章那樣可以用諸多情節將整篇文章串聯起來,學生往往讀了一遍,或者幾遍,但仍然沒能抓住文章的主旨。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筆者首先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第一段——……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這篇文章的所有內容都在講述“透過大自然中的事物的特征所蘊含的其他信息”,現在就在文章尋找作者所說的“大自然的文字”,并記錄下來。如此一來,通過一個中心點將文章串聯了起來,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和記錄,大大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教師在實際的語文教育中,要加大對閱讀教學的重視,不斷的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小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有趣有效有用——小學語文教學中趣味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賈曉林.新課程(上).2016(06).
[2]曾盈.試論如何做好小學語文的趣味閱讀教學[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