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潔
摘 要:針對當前高中學生心理問題不容樂觀的現狀,班主任有必要學習心理輔導相關的理論,并將理論運用在實踐中,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煩惱和困惑。本文結合具體的心理輔導案例,分析了如何借助家校合力,幫助有厭學心理的孩子打開心靈之鎖。
關鍵詞:心理輔導;厭學;班主任;家校合力
一、引言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班主任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們既肩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同時也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幫助學生探索自我,重建積極的行為方式。而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學習負擔加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矛盾非常突出,不少中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直接影響其當前的學習成績,進而可能影響到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盡管班主任并不是心理醫生,不處理學生的心理障礙:班主任也不是專職心理輔導老師,一般也不對學生進行心理評估或者心理測驗,而班主任心理輔導最重要的角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級預防員:組織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困惑,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煩惱等,幫助學生調動內心的積極力量,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困惑,提高心理自助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發展。因此,如何及時發現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并讓學生在班主任的指導下身心健康地全面發展,班主任心理輔導就顯得至關重要。(吳增強)此外,班主任也需要積極尋求家長的配合,通過和家長經常溝通,詳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靈活運用各種策略,家校形成合力,幫助學生逐漸走出心理困境。
二、心理輔導案例
我們班就有這么一個學生,由于種種原因,產生厭學心理,直接表現就是間斷性的身體不適,不能正常上學,如劇烈的頭疼等。作為班主任,除了做好應試教育外,還承擔著指導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通過家校聯手,將孩子引導到正常的學習生活狀態的任務,針對該生情況,我們家校聯合,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1.家校互動,掌握詳情
該學生剛進入高中學習約一個月,班主任就接到家長的幾次請假短信,理由是學生身體不適,無法上課。由于電話和短信不能讓家校進行充分的溝通,在家長的積極配合下,我們約談了家長來校,詳細溝通孩子的具體情況。通過家長介紹,我們了解到孩子在初三上學期由于學業緊張,曾經表現出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癥狀是反復洗手、間斷性的身體劇烈不適,如肚疼、眼睛疼,心理焦慮,睡眠不好等,導致不能正常上課,持續時間約一個半月。當時經醫院診斷為強迫障礙和情緒障礙。連續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疏導治療后,孩子上述癥狀大大減輕,能正常學習、生活,中考成績較為理想。進入高中后,孩子短時間內不能適應高中學習,作業完成時間經常性在半夜12點后。持續性睡眠不足,加上情緒緊張,幾次在臨上學前自述劇烈的頭疼、持續性的嘔吐等,家長也帶孩子去就醫,未發現器質性病因。孩子自述有厭學情緒,非常不想上學。
心理輔導反思:
在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后,班主任努力和該生建立起良好的輔導關系,因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常常不會主動或者不太情愿去找班主任尋求幫助。由于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往往是領導者、教育者,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所以班主任需要經常接觸學生,建立一種充滿信任、理解、真誠、尊重寬容、接納等關系氛圍,再共同探討發生的問題。班主任鼓勵該生訴說自己的個人問題,傾聽和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同時幫助該生認識到他現在的表現對他的意義以及真正需要改變的是什么。
2.師生溝通,多維引導
根據我們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家長介紹,從學生內部因素考慮,該學生厭學情況屬于心理壓力大,心智不成熟、學習適應困難而引起的適應不良型厭學。針對適應不良型厭學的學生心理輔導,班主任要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增強其獨立性和責任心,使其逐漸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同時合理運用獎勵懲罰,激勵他們努力學習。除要求家長配合學校進行科學教育外,作為班主任,多次利用課間時間找孩子進行談話教育。一方面現身說法,鼓勵該生加強體育鍛煉,克服、戰勝身體的不適。同時,鼓勵該生制定一份行為契約,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減少請假次數,達到一定目標班主任給與獎勵。二是對該生的每一點學業進步,適時給予表揚、鼓勵,增強孩子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的動力;三是引導班級其它學生多和該生進行溝通,讓孩子和同學建立友好的交往關系,盡快融入班級集體。四是該生作為小組長,對小組工作非常認真、負責,班主任針對這一特點,安排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管理工作,如組織安排本小組的學雷鋒活動、寒假職業采訪、研學期間小組管理等,提高孩子參與的積極性、榮譽感和自豪感,強化其自我肯定的心理暗示,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
心理輔導反思:
該生拒絕上學的表現主要是在訴說自己頭痛、腹痛,無精打采、疲勞、上學遲到或者早退,但是經過相關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因,所以可以推斷出該生符合厭學心理的典型行為反應。班主任需要找到輔導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在于該生的自尊心很強,在意別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認可和尊重。班主任在和他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之后,運用認知改變、行為契約、積極暗示等方法改變其認知和行為,取得了初步的輔導效果。
班主任也敦促家長在家里多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多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因為家長長期的批評和抱怨會使學生為了維持自尊而產生消極的防御機制,其表現形式之一就是逃避學習。因此只有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班主任對孩子的心理輔導才能取得成效。
3.人性管理,靈活應對
針對孩子的身心現狀,我們一方面建議家長盡快去醫院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另一方面和家長帶上醫院診斷證明,一起到學校教務部門反應孩子的問題。最終經多方溝通,在學校教務部門的支持下,我們決定對該生在這個特殊的心理階段性實施人性化管理。針對該生表現出的身心問題,家校雙方達成以下共識:第一,我們建議家長先對孩子及時進行心理治療;第二,學校教務部門表態,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永遠是擺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學習成績。第三,作為教育的起點和基礎保證,科學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心理康復有非常強的意義和作用,作為孩子的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目前的問題,特別要避免一勞永逸和急于求成的心理,要科學對孩子進行學業管理,降低對孩子未來的學業期望,盡量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第四,由于孩子多是在快上學時表現出嚴重的身體不適,我們同意若孩子實在不能上學,由家長短信請假,必要時補上正式的書面請假條;第五,學校教務部門向家長解釋整體作業量安排是科學、合理的,且學校不定期在學生中就作業完成時間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及時作出調整,以保證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作業量是合適的。針對該生作業完成時間過長的問題,由家長寫出書面申請,班主任分別和各科老師溝通,要求該生盡量完成各科老師布置的作業,若超過半夜12點仍不能完成,可能暫時性空缺,后期補交;進行上述人性化管理,最終目的是安撫孩子的情緒,緩解、減輕孩子學習壓力,通過家校共同努力,保證孩子能正常進行高中階段的學習。
在這種人性化的靈活管理模式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家校共同努力,該生已基本保證正常上課和完成作業。
心理輔導反思:
班主任在跟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既要強調學校嚴格的管理制度,也要說明學校會依據實際情況以及孩子的身心狀況進行人性化管理。班主任要善于溝通,緩解家長緊張焦慮的情緒,讓家長打消顧慮,同時引導家長與班主任在教育目標上雙方達成共識,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適應學校激烈的競爭環境。班主任提醒家長避免說有關學校、教師和同學的消極意義的話,并且注意自己保持快樂、安詳的情緒,否則家長的情緒會引起孩子焦慮和不安。
4、進行家訪,拉近距離
高一下學期開學后一段時期,該生的學習狀態又有所反復。班主任利用該生以生病為借口不想上學的契機,犧牲了中午休息時間進行家訪。家訪中,通過與孩子母親的交談,了解該生家庭的和諧程度、親子關系、家庭教育模式、學生在家的學習及生活表現、情緒狀況等。家訪時讓該生的同桌和班干部同行,讓他們談談學校和班級近期的學習要求、新聞、趣事,促使該生有上學的念頭和上學的積極性。按班主任事前和孩子母親的約定,家訪中不提孩子生病的借口,不提孩子的厭學情緒,只鼓勵孩子盡快回歸學校。這樣做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心理,對班主任的上學要求孩子也容易接受。家訪后,班主任又和該生進行了一、兩次嚴肅認真的談話,指出學生守則中關于學風、校紀的相關規定,要求該生認真遵守校規、校紀,保證正常學習。
心理疏導、家訪和談話多管齊下,通過家校聯手,到目前為止,該生都能保證正常上課,學習成績也能保持穩定。
心理輔導反思:
不管輔導效果如何,班主任要對學生保持隨訪,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以便及時提供適當的后續輔導。班主任對學生適度施壓,通過家訪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同時要求學生如果生病一定要有醫院證明方可請假,避免孩子養成生病作為請假借口的習慣。同時班主任希望通過陪同家訪同學的鼓勵,該生能夠感受到同學之間的關愛,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增強自信,向周圍的同學學習勇于面對困難和挑戰,不輕言放棄。
5、暢達聯絡,及時跟進
除以上措施外,班主任和該生家長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系,對孩子的心理狀況,學習情況進行經常性溝通,讓家校雙方都做到心中有數,方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每次聯絡中,班主任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介紹成功的教育案例,提升家庭教育能力。通過家校共同發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習成績穩步提升。
心理輔導反思:
班主任需要在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同時也要與時俱進,了解當前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幫助家長一起分析孩子心理問題的根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班主任不僅需要能夠做學生的知心人、引路人,同時還要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輔導。因此,學校應該加強班主任心理輔導的相關培訓,讓班主任能夠自如地運用心理輔導這把鑰匙打開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陳光 淑荷? 《好溝通成就好孩子》,鳳凰出版社 ,2010年1月.
[2]靜進 《兒童青少年厭學和拒絕上學現狀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7年第10期.
[3]阮為文 《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過程及其預防轉化對策》,《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4]吳增強 《當代青少年心理輔導》,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年1月版.
[5]吳增強 《班主任心理輔導實務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