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孝陵石牌坊是孝陵陵園內的第一座建筑,其屹立百年而保存風韻,也是清東陵中較大的石雕建筑之一,其位于神道南端與龍鳳門、石像生一氣呵成,使得清孝陵陵園十分莊嚴肅穆,從局部看石牌坊雕刻技法精湛,其中石牌坊下部看面的圖像內容豐富且雕刻精湛,使得建筑整體氣勢恢宏,頗具威嚴,也體現了皇家陵園的不可侵犯性。
關鍵詞:清孝陵;石牌坊;造型;雕刻
一、清孝陵石牌坊的概況
(一)清孝陵及石牌坊概述
清東陵十五座陵寢中,孝陵清入關后是第一座入主清東陵的陵園,直至1908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東陵為止,清東陵各座陵寢的序列組織都嚴格地遵照“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既要“遵照典禮之規制”,又要“配合山川之勝勢”,均圍繞著孝陵修建,同時孝陵也是這些陵園中規模最大、建筑配置也最為豐富的陵園。華表一般置于牌坊后神道前, 也有例外的, 如: 明孝陵華表卻置于石獸和石人之間, 明長陵卻置于石獸之前。神道前樹立華表西漢時就有, 東漢時盛行, 唐宋有所繼承, 所不同的是明代陵寢的華表前增加了牌坊, 清代的石牌坊沿襲了明代, 其陵寢前也出現了牌坊, 而牌坊的出現更增加陵園整體的威嚴感和肅穆感。
(二)清東陵石牌坊的石雕布局
孝陵石牌坊同時也是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仿木結構形式,五間六柱十一樓,面闊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構筑而成。夾桿石的頂部圓雕麒麟、獅子,看面分別浮雕云龍、草龍、雙獅戲球等圖案。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畫。折柱、花板上浮雕祥云。斗拱、椽飛、瓦垅、吻獸、云墩、雀替均為石料雕制。其中雕刻圖像的形象最為豐富的莫過于石牌坊下部看面的雙獅戲珠、浮雕龍紋等圖案。
二、清東陵石牌坊的圖像造型分析
(一)雙獅戲珠圖像
在石牌坊下部看面的雙獅戲珠圖像中,兩只獅子整體姿態呈互補C形,身姿略顯圓潤,整個利用粗硬的大線條以表現獅子的姿態,且腿的刻畫上并不豐富略顯簡單,在爪子的刻畫上也不細微且圓潤的手爪顯得可愛憨厚,背部雖刻有細軟的線條以表現獅子的毛發,但走遠看獅身表面較空蕩,且在雕刻技法上匠人利用大面積的淺浮雕突出獅身,背景紋樣則采用了線刻,所以即便平鋪紋樣的背景花樣設計稍稍復雜,也使獅子與背景的裝飾圖案明顯區分開來,纏繞的繡球飄帶,隨著空間的疏密向四周散開,s形的形態為看面增加了動感,同時這一高一低、一疏一密,使得畫面產生節奏感,這三者互補的相互作用下,使整個看面稍顯大方渾厚之姿。這一特點對于石牌坊也增添了一份渾厚莊重的氣勢。
(二)升龍圖像
升龍圖像由向上攀爬的飛龍形象、平鋪的海水紋樣以及山崖圖案共同組成,其中飛龍形象身形蜿蜒,以此表現龍的飛躍形象,但龍的四肢與龍身粗細程度相當,使得形象沒有主次之分,因而對于龍騰飛躍的形象大打折扣,顯得較為笨重,不夠靈活。對于海水江崖的形象塑造,是為了表現海水翻騰猛烈,以此襯托龍威猛飛躍的形象,雕刻者將其圖案內容分離,海水以平鋪的構圖形式表現,山崖則位于圖像底部的中心位置,從造型方面海水采用了波浪紋的形象以此塑造其流動性,再以團狀的卷云紋表現浪花,但對于表現海水浪花的生動性方面略有欠缺,平鋪的構圖方式使得形象表現單一,不具有靈活、生動的造型。
三、清孝陵石牌坊的圖像雕刻技法分析
清孝陵石牌坊的圖像雕刻技術純熟,多采用各類雕刻的表現手法相結合的方式表現其精湛的刀工和具體的形象。例如升龍圖像中,為突出表現龍這一主體而采用了淺浮雕的形式,并且以沉雕的雕刻表現形式對海水的波浪進行雕刻,同時反襯了主體龍的形象,使之在看面中較為突出,對于浪花的形象則采用了淺浮雕的雕刻手段,與龍的整體形象相得益彰,使得整個畫面感具有厚重的表現效果。從雙獅戲珠來看,其采用了線刻與淺浮雕相結合的方式,其中雙獅與繡球為主要內容,均以淺浮雕的雕刻技法表現,以此突出主體形象,因背景圖案的組成部分過于復雜,因此在技法的表現上稍稍減弱,采用了線刻的方式來反襯主體形象。由此可見,對于技法的表現與形象的表現是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并且雕刻者具有你強我弱的節奏把握,使得雕刻節奏暢然,與圖像中的有些不夠靈活的形象互補,形成渾厚大方的視覺效果。
四、結論
由上文對清孝陵石牌坊下部看面的圖像造型、圖像雕刻技法的分析可知,其圖像的主體造型多趨于憨厚、靈活性甚少的表現,這一表現主要因為主體造型的比例表現均衡,且善于表現圓潤的造型,但從整個圖像的雕刻技法來看,雕刻者對于雕刻節奏把握的程度較為靈活,有疏有密,有強有弱,在這一對比下,使得每個圖像的節奏是生動的、靈活的。因此,造型與雕刻結合的形象具有互補的效果,使得石牌坊下部看面的圖像造型具有渾厚大方的視覺效果,也為石牌坊整體的肅穆與皇家的威嚴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一筆。
參考文獻:
[1]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李德勝.論明清牌坊石刻藝術[J].麗水學院學報,2006(3):92-94.
[3]吳山.中國紋樣全集——宋、元、明、清卷[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
[4]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M].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6.
作者簡介:王竹婷,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