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潔
小學生的德育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小學生涯。它滲透在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需要從細微處,從日常生活中學習中做起,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的合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持續性。
1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面臨的嚴峻性
我們經常在電視網絡媒體上,看到關于“熊孩子”闖禍乃至釀成悲劇、慘劇等多種新聞報道。譬如去年,東莞一位7歲的小男孩跟著父母到一家餐廳用餐,到達餐廳后,在等餐期間,小男孩抑制不住自己的貪玩,開始轉動餐桌上的轉盤,可禍事就此發生了。原來,由于轉盤轉速太快,轉盤上裝滿開水的水壺傾倒,竟然燙傷了和他父母一起吃飯的朋友,并致其十級傷殘。還有前不久上海一位13歲的小女孩,偷了媽媽25萬血汗錢打賞男主播事件……
其實這些報道只是如今孩子各種精神品德不健全的冰山一角,在許多孩子中不知好歹、不懂感恩,霸道是屢見不鮮的。什么撒謊要錢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呀;放學讓爺爺奶奶背書包還嫌他們走的慢呀;自己肚子餓不幫忙還埋怨爸爸媽媽沒有及時做好飯等等都是小事,在學校為了自己的利益,跟同學發生口角甚至打架也都只是常事。從這幾年的各種報道中,我們不難發現,自私自利、不知好歹等不良品行越來越全面化,從幼兒到兒童少年,最后就發展成為成年人的“精致利己主義”。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父母眼中的天使,每個小天使都是天真無邪的,但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小天使變得面目全非呢?究其原因,是忽視對孩子內在的美好品德的喚醒,例如對堅強、勇敢、誠信、感恩、利他等美好品德的培養。如今的人們生活富裕,社會上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使很多人在孩子的培養上一味地物質的滿足,嬌慣是愛的方式的錯誤表達。
我們成年人愛的錯誤的表達方式,會讓孩子純潔無邪的心靈蒙上一層灰。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美好的,它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盒子里有意志,有才智,有感恩,有誠信等生命的正能量,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良知,喚醒他們身上的美好品格。
《小學德育綱要》中明確提出:要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
那么對于如何喚醒小學生內在的各種美好品質呢?如何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做人做事呢?對此,我認為在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中,連續性和一致性至關重要。
2 學校教育教學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連續性
2.1 思品課中喚醒小學生內在的美好品質
既然是思想品德教育,思品學科當仁不讓,是大任在肩,大梁一個。
如今的思品教材緊緊圍繞現實生活來編寫,力求貼近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強調綜合性,注重學習的過程。有機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不強調各自學科本身的嚴密邏輯與自成體系,不過于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而更加重視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服務,重視運用知識來感受、解釋、理解社會現象、生活經驗,處理和解決生活及其生命成長中的困惑與問題,引領學生精神成長。這給了我們教者很大的拓展空間,例如我在教學《家人的愛》這節課時,我是這樣上的:先創設我的成長照片展示環節,讓學生通過展示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說成長故事,讀懂親人心,感知親人情;然后設置趣味問答環節,通過快問快答,將父母對孩子的愛具象化,直觀化,感激親人的愛;最后以朗誦、歌唱的形式,學會表達愛。
所以,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實現,品德課上的活動既是游戲,更是載體,它活潑生動,學生不會產生厭學,抵觸的心里,反而樂于參與其中。因而,吃透教材,進行活動課的發掘和開發十分必要。然而,由于在校學生學習的科目眾多,思品課屬于輔修課程,每周只有兩個課時,加上小學生的心理生理正處在發育階段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經常會有今天教,明天忘的情況出現,再好的教學教育如果沒有長期地不間斷地持續的話,也是一紙空談。因而,如何有效地將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長期地有效地貫穿整個小學生涯顯得尤為重要。
2.2 語文課中學生美好品德的培養
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中的基本原則之一,語文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語文課上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知識,還可以獲得很多人生真諦。比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時,我給學生問題,要求他們根據問題做好課前預習準備,了解英雄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后再讓學生充分學習課文內容,最后拓展延伸課后,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了解小英雄雨來的日常生活,了解小雨來的其他優秀的品德。體會小雨來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質和愛國的高尚情操,學生從小雨來的優秀精神品質中學到要勇于向壞人壞事作斗爭,學會勇敢、堅強。
2.3 數學課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規范
數學科的知識是抽象的。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做到“潤物細無聲”。比如一年級教學“求和求差”時,可以讓學生計算班級原先有幾把新的掃把,現在壞了幾把,還剩多少把?然后引導他們想一想應該怎樣做才能保護好掃把?讓掃把使用的更久,使學生在學習中明白愛護公物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產生集體責任感。
又如進行“年、月、日”教學時,可以告訴學生7月1日是什么節,8月1日又是什么節?又可以讓學生算一算,到今年的10月1日國慶節是新中國成立幾周年,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加深對祖國的熱愛。
不論語文還是數學,在作業上也可以做到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例如要求學生作業本要整潔,書寫要規范自己要工整,不管作業量多少,都要始終如一,作業的書寫質量要高。一旦有潦草應付的現象,立即指出改正,持之以恒的要求規范學生,這樣就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2.4 體音美學生優秀品質的培養
美術,美的藝術。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的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術課主要是通過塑造美、創造美,來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的德育教育是必要和有效的。因此,在我的美術教學中,我做了些嘗試:如在上《廢品利用》、《制作小花筒》、《布貼畫》的課時,通過讓學生欣賞和自己動手制作,變廢為寶,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愛護環境,美化家園。
音樂亦是如此,音樂課上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寓教于樂的學習優勢。通過歌唱,律動等環節,幫助孩子排解學習壓力,愉悅身心,培養他們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體育課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勇敢頑強,不怕困難的精神,培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總體來說,各門學科都可以將德育滲透貫穿其中,共同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其實,除了學習,我們當老師的,平時一定要跟孩子多交流,密切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讓孩子樂于與自己交流,暢談生活中發生的事,保證學生整個學習生涯德育教育的連續梁性。
3 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的合作,保持德育的一致性
人都具有社會性,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因此,在學校盡力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質時,需要家庭的配合,更需要社會的幫助與支持。作為老師我們要跟學生的父母保持聯系,通過互相交流溝通,及時發現孩子在校在家出現的情況,防微杜漸。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家長,第一次見我就說:“老師,我這孩子從小霸道,平時經常遭到左鄰右舍的投訴說他欺負人,我實在是管不了了,你幫我看嚴點吧。”這種情況,我就盡量挖掘其孩子的閃光點和特長,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和進步,對孩子的缺點適時地每次說一點,語氣委婉,并提出改正孩子缺點的措施,重新燃起家長對孩子的希望,使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只有這樣,家長就會主動地與我交流孩子的情況,配合我共同教育好孩子的工作了。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遠,社會更有義務與責任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出力。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配合,保持一致,才能將學生的德育教育繼續延續。
樹木只有根深才會葉茂并且開花結果,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我們必須堅持不懈,經年累月的努力,使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修養變成他們內在的需要,使他們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漳浦縣城關中心學校京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