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 陳淑萍 馮楠楠
現階段中國的高等教育邁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的新興理念下,傳統的教育模式也由此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全社會對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大學生職業素質,使其更好的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以適應社會發展成為了高校職業教育應考慮的重要問題。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加快了全球范圍內高等教育模式的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化,也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變革做出了期待,走進高等教育新時代的同時也確立了建設“雙一流”為高等院校教育內涵發展的首要任務和奮斗目標。高等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源頭,承擔社會教育功能的機構,應以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更優秀的職業人才為主要任務,結合新時代教育理念積極明確地培養學生自身的職業素質與人格素養。
1 新理念下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
1.1 通過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我國傳授式教育由來已久,填鴨式教育根深蒂固,應試教育中以成績評判學生好壞的大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下降。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大學不應該是被灌輸知識的地方,而是能夠依據自身情況完成有選擇性的學習的場所。現如今高校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在現有的高等教育框架的基礎之上,有指導性、目的性、針對性地自主學習。因此應導學生盡早制定適應自身的具體的規劃和明確的職業目標,了解職業發展所需,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職業素養。
1.2 通過培養學生職業素質滿足企業人才需求
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技術的更新換代,企業與企業的競爭已正式轉變為人才和人才的競爭,現階段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要求從過去的學歷優先轉變成學歷、個人素質、工作能力并重。而由于用人單位對于應聘者的職業素質與個人能力的需求,對學生在校期間的自身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由此,基于社會崗位對人才的素質以及能力等需求,高等教育需要在培養和鍛煉大學生專業硬技能的同時,著重培養各行各業職業發展所看中軟實力,即職業素養和個人素質。
1.3 通過培養學生職業素質提高學生思想水平
當前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擁有強大的教育主體和教育資源,是高等院校積極探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陣地。思政課堂作為學生道德水平培養主場所,隨著社會多元化價值觀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價值觀也遭到的猛烈地沖擊。高校應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等品質問題進行集中培訓,帶動學生職業素質、職業道德的提高,以達到企業對應聘者的素質要求。
2 新理念下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主要對策
2.1 提升教師隊伍水平,建好職業素質培養主力軍
雖然目前社會環境和主流文化正逐步發生變化,但教師仍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扮演著協同者、引領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在學生生活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設一支品質行為優良、素質水準較高的教師隊伍是推動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核心問題。開設教師職業素質培訓課程,建立考核獎勵機制,促進教師隊伍良性發展,同時可借助新媒體實現多元化的學生管理,搭建最容易溝通的橋梁,強化學生教育隊伍以引導學生樹立職業道德意識,培養學生個人品德操守同行業道德規范進行對接,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內涵、職業道德素質、個人基本素養的教育。
2.2 發揮課堂教育作用,把握職業素質培養主渠道
目前學生知識的獲取大部分還是源于課堂教育,高校雖然在積極的拓展課堂內容,但教育效果仍未有較大改觀,因此在現有教育模式下,應深入挖掘教育資源,豐富課堂形式,提高教學內涵。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與企業中的實際應用進行聯合介紹,讓學生領會所學何以用,認識到課程對未來從事職業的重要貢獻,從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同時開設正規的職業素養相關課程,以提升學生自身職業道德,提高職業素質水平為目標,為培養合格的高業務能力的職場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利用實踐基地優勢,打造職業素質培養主陣地
學校要加強培養當代大學生職業素質,除了必要開設相關職業素質培養課程之外,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有關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的實踐內容。高校應充分利用校企聯合橋梁,將企業實踐基地作為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第二課堂,在學生個人發展的各個階段,制定有針對性的實踐計劃,讓學生參與實踐服務社會的同時認識到本人所在專業未來所從事的職業,了解行業需求及發展前景,從而指引學生規劃個性化的職業生涯版圖,提升其職業素質。
如何結合新時代理念培養學生的個人職業素養、完善其職業道德、提高其業務能力水平將是現階段高校應著重考量的問題。新時代理念下想要完善學生職業素養一方面要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培養觀念,另一方面要立足校情,提煉發展出符合高校自身情況的培養方法,應明確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意義同時把握培養的方法,才能為未來社會輸送高素質職業人。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