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琳
高職教育的學生來源近年來呈多樣化的趨勢,用單一的課堂標準無法教育多樣化的學生,造成課堂質量不高。結合OBE的教學方式,采用分層的班級選拔和人才培養模式,為不同的人群定制課堂,取得較好效果。
近年來,隨著高考考生的大幅減少,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渠道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包括有五年制學生、自主招生的學生、特長生以及高考考生。學生的自身基礎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存在這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不能采用統一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需根據學生的學情特定給定相應的教學方法。那么,我們就必須要將學生進行分層選拔,再修改人才培養方案,使用不同的課堂教學,達到最為理想的效果。
1 分層學生選拔辦法
在學生選拔的過程中,也主要采用以下四個步驟:專業宣講:制定創新班學生選拔辦法,形成書面文件,由機設專業學科帶頭人李增良老師開專業宣講會,向同學們介紹創新班的課程體系,并答疑解惑。學生報名:學生在了解創新班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后采取自愿報名的形式,比班級為單位報送至教研室。教師推薦:由于報送名單人數較多,后期會根據代課老師對學生個人情況的分析,在初選名單中進行甄選。名單確認:根據教師推薦結果,公示最終名單,學生確認最終名單
2 分層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
我們基于OBE的課程改革,逐級細化建立了包括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設計以及課堂教學的四級教學體系。
以本次實施的機械設計與制造創新班為例,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界定,包括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職業面向、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課程體系框架圖、課程鏈路圖、專業核心和實踐課程體系、學生二課堂素質教育計劃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培養一名能進行數字化設計會操作智能制造設備的畢業生。我們結合中國制造2025的產業步伐,建立了智能產線綜合實訓室。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為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Pro/E產品設計、數字化仿真加工、典型機械產品設計與加工能力訓練,使課程內容更加落地,可操作性強,貼近生產實際。
第二層級是OBE的課程標準的建立。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課程(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造基礎);專業技術課程(精密測量技術、機械CAD/CAM技術應用);專業實操課程(數控車床/銑床操作與編程);項目案例課程(工業設計基礎能力訓練、工業數字化設計實訓、典型機械產品設計與加工能力訓練)。課程標準建立的核心是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能力,通過什么樣的案例載體獲得以及最終的課程成果是什么。
第三層級則是依據課程標準的案例載體細化為教學設計,這樣在教學中就有了統一的案例模板,也使課程的實施有了可移植性和可復制性。以機械CAM技術應用為例,課程組教師就提煉出了三個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點,包括曲面建模、運動仿真以及數控仿真加工。結合在線開放課程的相關資源,將最終的成果落腳為鼠標曲面建模、千斤頂運動仿真以及典型圓盤銑削的數控仿真加工。而以典型圓盤數控銑削的教學設計為例,課前準備階段就提供給學生單一知識點分別為曲面、腔槽、軌跡銑削以及孔加工四個微課視頻。在課堂教學階段,就通過情景導入(案例模型結構)、知識學習(掌握學習思路)、實操演講(突破教學重點)、答辯演講(解決教學難點)、現場評價(提出進一步教學目標)這五個環節有效解決案例實操過程。課后則通過拓展資源,包括云課堂拓展資源、多元評價、交流心得等環節實現分層教學的目的,使優秀的同學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有所提升。
第四層級我們以一個詳細的課堂教學設計為例進行分析。在第一階段的教學分析環節,需要進行教學目標以及內容、學情、教學重、難點的分析,這里就需要有分層次的差異化教學的資源配給。第二階段教學策略,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采用線上線下、理實一體化的混合教學模式,例如,在機械CAD/CAM實訓課程中,課程內容又分層表達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拓展,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資源。在第三階段教學過程中,課前準備是為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線上分組;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引導作用,運用線上的典型案例資源;學生演示講解,提升學生分析和評價的能力;課后拓展更是注重培養學生交流能力,提升個人綜合素養。在課程結束后,同學們提交了多樣化的作品,根據作品的性質參加同期的各類大賽。在作品的表達中,也更加的豐富多樣,不僅有傳統的效果圖、說明書、PPT,還有了新技術支持的3D打印實物以及視覺效果絢麗的作品展示視頻。錄屏視頻、微課程的使用,為差異化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援助,為部分學生提供了反復學習的可能,提高了教學效果,有效解決教學難點問題;注重過程管理的多元評價,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及時掌握教與學的情況,教師可以及時反思與改革。在這種新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有了明顯的轉變,更加注重協助同學解決棘手問題以及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渠道和學習資源。
3 分層培養的成效與影響
創新班的同學們為了磨練自己的技術和心志參加了校級、省級以及國家級別的各類大賽。主要包括3D建模類鍛煉軟件實操以及創新設計的能力;3D打印類鍛煉動手實操以及創意設計的能力;機械創新類鍛煉機械結構以及創新創業的能力。另外,分層課程的改革建立了普試化的標準;教學設計為標準化的課程開展提供了可能;各類大賽也為最新技術引入課程提供了一個渠道。同時創新班的少量課程已經輻射到整個專業,成為改革課程大面積展開的有力實踐。
(作者單位: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航空制造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