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英芳
作為學校教育中的最基本單元,每一個班集體都是由許多個性鮮明的學生個體組成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要讓這一成員眾多的“大家庭”逐步走向和諧發展之路,這對“兵頭將尾”的班主任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考驗和挑戰。
那么,如何有效架設班級管理這一“橋梁”呢?筆者結合自身班主任工作實際,主要就制度建設、情感教育和言傳身教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制度建設,人人參與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要想在短時間內改變學生的“學習曲線”(在一定時間內獲得的技能或知識的速率)并非難事,然而在相同時間內改變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行為習慣卻很難。因此,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把制度建設放在班級管理的首要位置。當然,班規班紀的制定和出臺一定要“自下而上”,將自主權交給學生,講求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
比如,首先要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校紀校規,認真細致地分析本班實際情況;接著在此基礎上,由班主任牽頭形成《班級公約》基本框架;然后讓全體學生和教師一起進行討論、修改,待時機成熟后落筆成文、公開施行。如此,一旦有人出現了不符合公約的行為,就由大家根據公約來給予相應的處置。
二、情感教育,增進溝通
如果說制度建設是班集體管理中的首要條件,那么,如何走進學生心靈并與他們溝通分享則是架設班級管理和諧“橋梁”的關鍵環節。小學生一方面敬畏老師,另一方面又很在意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如果老師喜歡或賞識自己,他們就會特別地自我表現,經常主動地向老師敞開心扉;反之,如果師生關系不和諧,他們就會疏遠老師。正因為如此,作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我們要自覺主動地與學生多接觸、多交流、多溝通,全面而又動態地掌握綜合學情,如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興趣愛好發展情況、家庭背景和狀況,以及與師生的人際關系等。當學生犯錯的時候,要心懷包容,真正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
三、言傳身教,以德服眾
教師應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每當新接手一個班級時,我總會悄悄地觀察每一個學生,待時機成熟之際,再個別進行談話與交流、教育引導,以努力確保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做好班級管理工作。比如,當看到室內有垃圾的時候,我會在學生面前默默地撿起來;打掃衛生區的時候,我十分賣力……時間稍長,就會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和引導效果。再如,每逢教師節、重陽節等節日時,我都會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組織開展以“知恩懂禮”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
總之,班級管理是一門集智慧與藝術于一體的綜合實踐活動,只要教師善于以制度建設、情感教育、言傳身教為抓手,就會引領班級走上和諧發展之路。
(責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