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營
今年4月末,初中“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成果展示評比活動在鄭州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位教師同臺競技,呈現了一堂堂別具一格、異彩紛呈的語文課。短短兩天里,我從“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惑,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既領略了名師的課堂風采,又得到了專家高屋建瓴的理論指導,可謂收獲滿滿。
一、執教教師基本功扎實、教法靈活
教師的基本功是其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技能,是良好職業素質的體現。這12位授課教師普通話字正腔圓,朗讀極富韻味。特別是張丹丹老師朗讀的《紫藤蘿瀑布》和尹瑞老師朗誦的《偉大的悲劇》,感人至深,令人陶醉。聽著他們的范讀,學生就能把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揣摩個十之八九,這樣,深入理解文本就容易多了。難怪專家點評說:“教師富有感情的誦讀,本身就是語文教學一種好的方式。”
很多教師的課堂導入機智有趣,“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下子就抓住了聽課者。如王曉燕老師的導入,問:“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學生答:“珠穆朗瑪峰。”再問:“世界上第二高峰是什么?”學生就不知道了。王老師說:“我不是考同學們地理知識,只是想告訴你們一個常識:人們通常只記得住第一,對第二往往就忽視了。可有一位‘第二的人卻引起了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注意,他為其寫了一篇傳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傳記《偉大的悲劇》。”這樣的導入新奇而有條理,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體現了新課標“多讀書”的理念
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倡導課內大量閱讀,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整合課堂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提高教學效率。本次12位參賽教師授課的主題和角度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高效整合、適當延伸、精講巧練、重在習得,使學生在課堂中有閱讀、有感悟,真正實現了“簡簡單單教語文,輕輕松松學語文”。
如劉春旺老師教學的《紫藤蘿瀑布》,點撥精當、巧妙引領,略讀、細讀、悟讀,讀有方法;朗讀、誦讀、分角色讀,步步深化;賞景、悟情、探主旨,學有途徑。教師講得少了,學生閱讀時間長了,拓展內容豐富了。課上朗朗的讀書聲、熱烈的探討聲此起彼伏,使人如沐春風。學生走進課堂和走出課堂時的狀態有明顯的變化,45分鐘的課堂讓他們滿載而歸。
三、重視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
古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可見學習方法之重要。教師關鍵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不但在學校學習時得心應手,而且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展示課上,每位教師都能很自然地關注學生,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如莊枚峰老師執教的《紫藤蘿瀑布》一課,上課伊始,莊老師問:“讀一篇課文,首先要知道文章寫了什么內容,抒發了什么感情,在這方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學生一時沉默,莊老師不急不躁,順勢引導學生回顧七年級學過的某一單元提示:“在閱讀中把握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需要重點關注文章的標題、開頭、結尾及文段中的關鍵語句。還要從開頭、結尾、文中的反復及特別之處發現關鍵語句,感受文章意蘊。”他讓學生帶著三個問題來讀課文,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然后用這種方法來閱讀叢書中的文章《好一朵木槿花》,一課一得,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位好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他們掌握知識的方法,培養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比如李敏老師在教授《偉大的悲劇》時,教給學生兩種瀏覽的方法:尋讀和跳讀。通過尋讀理清課文內容,通過跳讀摘取文章中的主要語段涵詠賞析——當作小詩來讀,讀出韻味;當作頒獎辭來讀,讀出悲壯;當作心靈獨白來讀,讀出情感。在誦讀中感受悲劇的偉大,品味經典美文的藝術魅力!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讀得投入,交流自如,閱讀的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四、重視語言的品位,上出了語文味
語文課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告訴我們: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說到底,學語文就是學語言,學表達;利用課本和叢書中經典的例子,在人文熏陶中體會語言的運用,學會語言的表達。
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它講究“得意賞言”,而不能“得意忘言”。因為思想和情感就蘊含在語言當中,蘊含在句子、詞語甚至標點符號里面。教師必須善于捕捉課堂上的契機,品詞賞句,咀嚼品味,讓課堂靈動而且富有語文味!學習語文就是學習語言,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律。
如張丹丹老師帶領學生品讀語句“‘我在開花!他們在笑。‘我在開花!他們在嚷嚷。”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讀出了小花的驕傲與頑皮,然后男女生分角色朗讀,“藤蘿花們”嘁嘁喳喳、爭奇斗艷的情態躍然紙上。課堂上學生讀得投入,品得有味;會場上教師聽得開心,暢快淋漓。不管是教師的自然引導,還是學生的精彩生成,都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
五、以生為本,注重課堂生成
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育家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這就要求教師機智地調控課堂,準確把握好教學時機,從而實現有效生成,優化教學效果。
如教學《偉大的悲劇》時,王曉艷老師開課就問:“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學生甲:“為什么是偉大的悲劇?”學生乙:“什么樣的悲劇是偉大的?”學生丙:“偉大的悲劇‘偉大在哪里?‘悲劇在哪里?”課堂從學生的疑問與感受出發,以學定教,因材施教,自然生成,把學生迅速引導到課文的學習中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可否認,本次展示評比活動也存在著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學生的閱讀不是發生在課堂之上,而是課前就已經做了預習,沒有體現“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課內大量、自主閱讀的優勢。再者,有些課堂讀書流于形式,沒有給學生留出充足的閱讀時間。有的教師盡管也強調讀多少分鐘,但是時間不到教師就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強調的是課內閱讀,質從量出,反三歸一,在大量的閱讀、感悟的基礎上生成能力、形成素養。要實現這一目標,歸根結底,還需要課內大量的自由閱讀。
詩人紀伯倫說過:“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我們為什么出發。”兩天的聽課學習,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主題式有效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正是用豐富的學習資源、海量的閱讀實踐、開放的語文課堂、多元的閱讀評價等組合成一個整體,創造語文學習的情境,讓語文教學洗盡鉛華、返璞歸真。
相信這樣走下去,我們的語文教學必將走進一個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