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亮 邱冬青 王奕
摘要:高校資助經濟困難學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更是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學問題的重要途徑,有利于穩定脫貧和高質量脫貧。但是就事實來看,在精準度方面,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在于認定困難生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并導致“重資助輕育人”的情況出現。所以在本文中,筆者將主要在精準資助的根本、關鍵、途徑、保障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探析,希望能夠為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 精準資助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173-02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對于學生資助工作給予了更多的重視,逐漸構建起各教育學段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體系,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覆蓋,幫助數以千萬計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但是,當前,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取得良好成績的背后,該工作在實際操作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
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不夠公平和規范
就目前為止,絕大部分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認定工作,采用的方式仍為傳統的“材料認定法”,也就是需要學生提供由生源地相關部門所出具的家庭經濟情況證明,依次為主要依據進行認定。
但是這一方法存在幾個方面的弊端:
1.標準存在主觀性
為了宣傳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高校通常會隨錄取通知書介紹各個類型和級別的資助政策,但是資助條件不夠明確,簡而言之,就是未能夠說明哪一類型的學生符合資助條件。基于此,有部分學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提交了相關材料。但是事實上,很多學生屬于“主觀貧困”,也就是自認為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但是其實際情況是“想要獲得資助”,而非“需要獲得資助”。
由此可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界定的標準不夠明確,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礙。
2.材料證明缺乏真實性
學生本人自認為符合條件,就對證明材料進行準備,但是證明材料,大量的內容是學生自己填寫的,經過生源地相關部門的審核。
對于證明材料中的內容,學校相關部門通常不會進行嚴格的審核,特別是材料中的家庭收入情況以及致貧原因,基本不會進行審核,也就導致證明材料的存在流于形式,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并且,在學生將證明材料提交至學校方面以后,學校同樣無法對學生證明材料的真實性進行有效審核,所以,一般只能將其作為對困難學生認定的參考資料之一,極易導致其他學生對認定結果產生質疑。
3.認定操作缺乏規范性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各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過程如下:首先,班主任或輔導員在班級中選取學生組成評議小組;其次,班主任或輔導員領導評議小組成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進行評審;最后,根據評審結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認定。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評定工作通常在新生入學一個月左右開展,此時學生之間不具有較高的熟悉程度,進行評審主要以學生提供的證明材料為依據,一旦出現兩名或多名同學材料內容相仿的情況,評審成員極易忽視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從而導致真正需要資助的學生失去被資助的資格,或者認定等級不高;即使是在學生之間有較高熟悉度的情況下,評議小組成員選擇以及小團體的情況,也無法保持會評定結果的公正。
(二)資助工作的開展重“資助”而輕“育人”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各高校基本能夠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采用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困難補助、勤工助學等方式給予其較為充足的資助,從而基本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所需。但是根據實際調查發現,在獲得資助的學生當中,鮮有學生對資助心懷感恩,勵志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甚至認為自己獲得資助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其他學生造成刺激,從而采取多種方式使自己成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雖然高校會定期開展以“感恩”“勵志”為主題的教學活動,但是形式過于單一,導致教育內容在學生中的滲入度不夠,自然也就難以起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的作用,使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未得到良好發揮。
二、高校精準資助實施路徑
(一)扶貧先扶智
“扶貧先扶智”可謂是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的根本,堅決阻止貧困在代際之間傳遞,決不允許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高校在對各項資助政策進行落實之前,應該加強對政策實施的目的和意義的宣傳,使學生充分意識到國家以及政府各相關部門開展扶貧工作的良苦用心,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資助項目,且在獲得資助以后心懷感恩、自立自強,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從而對國家、對社會進行回報,這是資助育人最終目的。學校方面,可以通過抖音短視頻、校園論壇、貼吧、微信公眾號等形式進行相應的政策宣傳工作,并有針對性地對資助政策進行宣傳。
(二)信息要準確
“信息要準確”是進行精準資助工作的關鍵點之一,在此基礎上,學校方面應該加強對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通常采用公式計算的方式確認學生是否符合資助的標準;在我國,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對學生資助的信息化進行積極建設,盡快完成覆蓋各個學習階段的、全國各地學生的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并保障該系統能夠與低保部門、扶貧部門等相關部門進行有效的信息對接和信息共享。在實現信息對接和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體系,從而推算出適用于我國各地的符合資助標準學生的“認定公式”,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提供技術支持,使準確性得到提高。
(三)數據要全面
當前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大數據在各項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能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也應該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在新生被錄取之后,即采用電話訪問以及實地家訪的方式對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進行了解;在學生入學以后,學校也可以根據學生校園卡數據對學生的消費情況進行挖掘,從而建立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在班級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評定時,則由數據庫中的學生作為主要候選人員,經過復核之后,才能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最終的評定。
三、結語
學生資助體系的完善和應用,能夠促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得以減少,有利于新時代教育公平的實現,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困難學生家庭穩定、高質量地脫貧。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還需深入研究,采用相應的方式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路貝貝,傅琦,浦同超,等.育人導向下國家獎助學金精準資助的實現路徑探索——基于河南省十六所高校的典型調研[J].現代商貿工業,2018(25):71-72.
[2]孫天旭.踐行精準資助,推動高校資助工作供給側改革新模式[J].教育界,2018(21):29-30.
[3]董亞釗.以"精準資助"理念探索獨立學院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新路徑——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為例[J].長江叢刊,2018(12):232-234.
[4]莫光輝.精準扶貧視域下的產業扶貧實踐與路徑優化——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三[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1):102-11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