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
摘 要:歷史是一門至關重要的人文學科,其教學內容中通常蘊含著十分豐富的人文素養,其中一些人文素養更是歷史學科所獨有的。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證明,人文素養的有效培養,對于學生批判質疑、獨立思考等多個方面能力的發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意義。所以在當前的教育發展趨勢下,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逐漸成為高中歷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本文將結合高中歷史社團課程中的實踐經驗,談一談在歷史社團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高中歷史; 社團課程建設; 人文素養
為了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各高中紛紛開設不同社團滿足孩子們的興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中歷史社團也就應聲而建。歷史作為一門具有特殊性的人文學科,自然成為了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所謂人文素養,主要是指通過人文知識學習獲取的在精神、情感、思維、能力以及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綜合素養。通過積極有效的歷史學習活動,能夠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促使其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公民,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
一、歷史社團課程中培養人文素養的意義
整體來看,在歷史社團課程中滲透人文素養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改變現行教育理念的弊端。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以“考試為中心”通常是教師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學思路。在這樣的理念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表現就是重要考點會反復教,而非考點內容則很少涉及,這使得歷史學習逐漸成為了一種單一的技巧性學習。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并不十分有利,所以通過在歷史社團中的學習研究將人文素養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則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引導學生全面地分析歷史知識,并將更加飽滿生動的歷史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產生主動探究歷史知識的意愿。此外,關注人文素養的培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以往過于重視掌握既定史實與結論的教學指導策略,并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積極的引導。這樣一來,不但能滿足孩子對歷史的更高追求,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有效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2.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現目前新高考要求,每一位學生都需要完成綜合素質評價,所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十分關鍵。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呈現出歷史學科的人文本質,以此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而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并為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培養合格的公民。但是為了使高考的分數得到提高,歷史課的教學時間里是不會有過多的涉及,所以歷史社團的開設也就彌補了這一缺陷。一般來說,人文素質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其正確地認識自己的人生以及社會,做到不盲信不盲從。第二,塑造健全人格。歷史人文素養的滲透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質疑的能力,使學生成為更加具有文化意識、社會責任感和胸襟氣度的公民,進而使學生的舉止氣質與精神面貌得以改善。第三,使學生逐漸形成更加深刻的思想。歷史學習有著經世致用的功能,通過對復雜歷史事件的深入剖析,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可以使其知識視野更加開闊。
二、培養歷史人文素養的有效方法
1.深挖教學資源,提煉人文教育內容。高中的歷史課堂從教學內容的特點來看,知識的容量十分豐富,涵蓋的范圍也十分廣泛,中國和世界的經濟、文化、政治均有所涉及。同時,在歷史選修教材中,還涉及到了戰爭、人物、改革等方面的專題。但又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只能依托歷史社團課的時間對其他教學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學生的人文素養。這樣一來,歷史課堂突顯出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內容,歷史社團課程提煉升華學生的人文情懷,從而產生更加深刻的感知。
一般來說,人文教育可以劃分為學科知識、文化與人類意識這三個主要的層次。以“人類意識”為例,它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法治意識、國際意識、公民意識等幾個方面。如:進行“公民意識”的滲透時,在社團課上,搜集大量相關材料并將其與不同的歷史環境結合起來。比如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封建社會時期沒有公民只有臣民,公民意識自然無從談起。辛亥革命之后盡管建立起了民國,但封建統治的基礎仍然存在,而且受到了帝國主義的壓迫,所以公民意識的發展并不完善。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的民眾才真正開始建立公民意識。最終,通過這樣的線索,使學生對公民意識的發展變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沒有完全脫離教材,依托教材的基礎知識深化意識,構建體系。由此可見,深入挖掘教學資源是提煉人文教育內容的重要途徑。
2.提升文化品位,構建人文歷史社團。在長期以來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加關注歷史知識的講授,并通過考試的手段檢測學生的歷史思維以及對歷史問題的思考能力。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教學手段使得學生逐漸習慣于從單向的角度審視歷史知識,這也對學生體會歷史人文魅力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但在高考的壓力之下,歷史課堂老師是沒有時間與精力專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而放慢教學進度的。為此,歷史社團課程就成為了提高文化品位的有效陣地。我們應該將應試目標與人文教育目標進行有機融合,提高歷史文化品位,陶冶學生情操,并促進學生進行情感交流。
為了優化社團課程的文化氛圍,社團指導老師需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人文化的調整。歷史教學中的“三維目標”提法已由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所取代,教師更要注意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作為教學目標。第二,通過點撥與啟迪的方式,引導學生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思想。比如為了使歷史社團課程與教學更加緊密聯系,開設了一起古代先賢的歷史社團課,以孔子為例,給學生展示孔子的生平并詳細分析了孔子的個人經歷以及孔子的思想文化。第三,塑造人文情境。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將歷史可視化從而烘托出更加濃厚的人文氣息。如:可以借助視頻化、圖片化的資源進行教學內容的呈現,并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進行知識信息的提煉,從而使學生從不同視角對歷史內容進行解讀。
3.利用社團陣地強化人文體驗,深化人文思想理解。從本質上來講,人文教育可以視為一種精神層面的引導與啟迪,而學生對人文精神的主觀體驗,是強化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前提條件。因此,社團課程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組織更加多樣化和開放性的歷史學習活動,以此來強化學生的人文體驗,從而真正將人文思想轉化為學生主觀精神世界中的內容。
以歷史社團課程專題“歷史中的藝術”為例,在講到音樂相關的內容時,推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曲目,進行音樂鑒賞,聘請音樂教師來進行教學,然后聯系歷史時代背景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描寫下來。最終,通過這種直觀性的體驗,使學生對歷史中的人文特征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總之,人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一種精神不斷內化的過程。因此,應該充分了解歷史人文素養獨有的特點,并結合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認知基礎來設計歷史社團課程,作為培養歷史思維,提高人文素養的有效陣地。社團活動可以有更加豐富的形式,讓學生感受歷史的魅力所在。唯有如此,才能使歷史學科的價值充分突顯出來,才能使歷史社團課程開設的更加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郎媛媛.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赤子,2018,(36):123.
[2] 劉正壽.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神州,2018,(3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