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騰
摘 要:政治文化是一種主觀價值,是人們對于政治生活的價值取向模式。政治文化屬于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社會關于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政治文化的表現形式包括:政治認知、感情、態度、價值觀等政治心理層面的要素,以及政治理想、信念、理論、評價標準等。政治文化反映政治體系的特點,因此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征可以作為研究政治和政治體系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過去幾十年國內外政治文化研究著作及成果的回顧總結,呈現了東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的現狀。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為日后政治文化研究和學習提供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代政治文化研究現狀,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文獻綜述;研究現狀;研究方法
緒 論
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使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經驗積累。一方面,政治文化形成于現實生活中,將現實政治生活通過觀念的方式保留,并隨著政治生活、政治體制的改變而改變;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對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行為產生心理和精神上的影響。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延續的基礎。
1956年,美國政治學家G.A.阿爾蒙德在政治意義上首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詞,這個概念很快取代了傳統政治學中常見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國民性格”等意義相近的詞,并成為西方政治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當代西方政治文化的研究歷程大概經歷了一個由興起、繁榮到低谷、衰落,再到復興和轉變的過程。第一代政治文化的研究者以阿爾蒙德、派伊(Lucian W.pye)等學者為代表,嘗試以心理和文化等因素來解釋政治現象,并首先嘗試使用跨民族的抽樣數據進行研究。20世紀70年代之后,隨著行為主義的興起,政治文化的研究受到了冷落,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80年代。1988年,美國學者英格爾·哈特發表了《政治文化的復興》,這標志著政治文化研究的復興。
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中國政治文化研究運用現代西方政治文化理念來研究中國政治文化問題,在這一領域成果頗豐。中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第一,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特征;第二,中國政治文化的現狀和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之間的關系;第三,如何將中國政治文化的繼承和變革相結合,有意識地創新政治文化,以適應并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閔琦所著的《中國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難產的社會心理因素》。其研究最鮮明的特點是:改變了中國學術傳統的研究方法,采用了經驗的實證研究方法。
從上綜述看來,國內外對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龐雜,不同政治學者對政治文化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但缺乏對政治文化研究現狀的總結與綜述,不利于學習者掌握政治文化研究現狀。本選題從政治文化研究的起源至當代政治文化的研究現狀進行概述,并對上述研究結果的優點以及缺點進行分析。本論文研究成果可為日后相關分析提供依據,具有一定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 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現狀
(一) 起源
阿爾蒙德在《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一文中,從回顧德國和美國的關系入手,分析了政治文化的定義、不同學者對政治文化概念的批判、政治文化的持續性和變化、政治文化研究的現狀以及政治文化的系統、過程和政策的層次。
政治文化的定義方面,作者提出,政治文化觀以四種形式給政治文化下定義:第一,政治文化與主觀因素同政治在整個國家內部或者部分集團內部的取向模式相關;第二,政治文化是由認識上的、感情上的和價值上的因素組成的;第三,政治文化的內容是童年時期社會化、教育、媒介影響的結果,以及成年人生活中對政府、社會和經濟成就積累的經驗;第四,政治文化影響政府和政治結構以及它們的成就。
政治文化研究的批判方面,作者提出,政治文化研究受到四個方面的攻擊:第一,布利安·伯利和卡羅爾·佩特曼的批判;第二,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第三,研究共產主義的人的批判;第四,“合理抉擇”學派的批判。
政治文化的持續性和變化方面,作者提出當代政治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即先進的工業社會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在共產主義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政治的、經濟的和宗教的文化在亞洲國家現在化中的作用。
政治文化研究現狀方面,作者認為政治文化的總狀況似乎是矛盾的,一方面政治文化能夠較快的變化;另一方面,政治文化似乎又能經受住巨大的壓力而不發生巨大的變化。其中,政治情緒比較容易發生變化,而根本的政治態度和價值觀是比較穩定的。
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政治文化研究系統理論擁有三個優點:第一,它牢牢扎根于政治系統的結構和成就之中;第二,它適于形式的和邏輯的分析;第三,它提供了關于政治的重要方面的有意義的假設。
(二)80年代
80年代新的政治文化逐漸復蘇,主要原因在于:第一,70-80年代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發生了深刻的文化變革,使文化的重要性凸顯出來。第二,80年代東亞模式的成就導致了亞洲文化的復興,推動了非西方的政治文化研究。第三,在理論領域,政治文化理論與理性選擇理論趨于和解,使文化因素擁有了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政治文化理論開始取得主流地位。
最早提出“政治文化復興”概念的是R.英格爾·哈特,他指出了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認為在各種社會形態以及宗教中,不引進文化變量是無法解釋的。而理性選擇理論由于忽視了文化因素的作用,不能夠解釋在制度的基本目標和性質方面的長過程的變化。
到1993年,政治文化的奠基者阿爾蒙德再次肯定了政治文化復興的存在。
(三)當代
馬克·泰勒斯在《普通公民的民主和政治文化取向:阿拉伯世界及其他地區的類型學分析》[2]一文中,運用統計學、類型學的方法,總結和分析普通公民的民主和政治文化取向。
作者運用2003~2004年在約旦、巴勒斯坦地區以及阿爾及利亞進行的具有代表性的全國民意調查數據,考察這三個阿拉伯非民主國家普通公民的政治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