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新課標突出強調了“整本書閱讀”,它位于18個任務群之首,毫無疑問是值得我們重視的。該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構建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1]“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還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教師應當開發科學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實踐這一學習任務。《紅樓夢》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3“名著導讀”部分的指定閱讀書目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小說中一個空前絕后的小說藝術高峰。從內容上看,它主要講述了在賈府這個鐘鳴鼎食的詩禮之家“樹倒猢猻散”的沒落過程的背景下,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悲劇,唱出了一曲封建社會走向衰亡和青春生命遭摧殘的時代悲歌。從藝術成就來看,曹雪芹善于刻畫人物,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形象;并將敘事和抒情完美結合,從細微的生活細節中挖掘詩意。這使《紅樓夢》也堪稱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但《紅樓夢》在中學生中的閱讀現狀卻不容樂觀,具體有以下幾種表現:一、鴻篇巨制,令人望而卻步。目下中學生課業負擔沉重,課余時間有限,面對《紅樓夢》120回這樣的大部頭名著,時間精力都很成問題。
二、生活細節,難以奪人眼球?,F在的中學生一般更喜歡讀時下流行的仙俠玄幻小說,或比較膚淺的言情小說,而《紅樓夢》的含蓄蘊藉、詩意抒情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他們往往沒有耐心去長期閱讀。三、碎片閱讀時代,功利化閱讀占據主流。學生更多的是瀏覽手機等電子設備上的小文章,或是閱讀為考試服務,很難沉浸在《紅樓夢》的藝術世界里,更有甚者認為《紅樓夢》是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糟粕,和當下社會時代嚴重脫軌等。為了貫徹新課標的理念,更為了培養學生整本書的閱讀能力和習慣,以下將介紹筆者通過實踐教學所總結出的“《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閱讀目標]
1.通過“主題·探究·交流”的形式,指導學生學會總結閱讀與研討整本書的經驗與方法。
2.指導學生學會合理利用時間安排整本書閱讀活動,擴大閱讀量。
3.使學生學會抓住長篇小說的脈絡,把握作品的豐富內涵和高超的藝術成就,滋養心靈。
[閱讀活動設計]
1.閱讀主題:確定一個最喜歡的《紅樓夢》中人物,以他的命運發展變化為線索,在閱讀的過程中,搜集積累他的生平事跡,整理成一個人物傳記。
2.閱讀探究:試著尋找該人物命運發展變化的前因后果、時代社會原因、個人際遇、外部環境等因素,并結合書中內容進行整理歸納。
3.閱讀交流:開展讀書交流會,每月一次,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
[教學時間安排]
由于《紅樓夢》是120回的鴻篇巨制,理論上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閱讀完一遍。其實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其“化整為零”,分散閱讀時間,用“最笨的辦法”來化解沒時間閱讀這一難題:規定學生每天閱讀一章,這樣共需4個月時間就可完整地讀過一遍,剛好是一學期的時長?!耙惶煲徽隆遍喿x法看似緩慢、呆板,但當面對《紅樓夢》時可以說“慢就是快”。試想。如果不給學生充足的時長去閱讀,這一閱讀任務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有個別學生堅持讀完,其閱讀效果也不會理想,因為根本沒有時間去消化其內涵,實質是浪費時間又毫無收獲。.
“一天一章”閱讀法可能又引來另一個問題,即“后邊讀前邊忘”,讀到最后能記住的內容很少,而且支離破碎。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設計上述“閱讀活動設計”這一環節,就是通過“你最喜愛的人物的命運軌跡”這一線索,將整本書的脈絡廓清,使學生獲得一個典型人物的整體印象。這也為他們完整系統地研究某一個人物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容易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或可收獲更好的閱讀果實。
[具體閱讀活動安排]
第一階段:3月(或9月),閱讀前30回,以某個人物的命運發展為線索,進行讀書筆記的整理,可以自行總結劃分。例如:人物出身、人物出場、人物有代表性的事跡、人物言語、人物性格、人物思想、人物結局等板塊。隨著閱讀的逐漸深人,不斷豐富充實所選人物的命運發展,直到該人物大結局。
第二階段:4月(或10月),閱讀30-60回,理清該人物與其他人物的關系,以及他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
第三階段:5月(或11月),閱讀60-90回,分析該人物的性格特點、藝術形象的精妙處,并學會與相近的相反的人物進行人物對照。
第四階段:6月(或12月),閱讀90-120回,將人物命運軌跡進行整體的整理和分析。主要要通過人物的悲歡離合來揭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矛盾,從中得到精神上的升華和心靈的豐富和滋養。
在每一個月末,組織一次班級讀書交流會,將自己這一個月的讀書收獲在會上交流,同時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使學生吸取他人的讀書經驗,促進自己的閱讀能力的提升,形成更好的閱讀習慣,以便在以后的閱讀中有更大的收獲。將形成的閱讀成果以墻板等形式展出,便于學生經常翻閱以及同學之間相互借鑒吸收。
[整理總結]
在本環節,要引導學生將自己感性的閱讀經驗上升到理性的閱讀理論上,要學會從豐富的細節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同時,也要重視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和思維發展,抓住在閱讀中一閃而過的各種思維火花,鼓勵學生去查閱相關資料,并將自己的感悟寫下來,優秀的可以組織發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避免學生對這類大部頭名著產生厭惡或不耐煩的閱讀情緒,使他們愛上《紅樓夢》,折服于它偉大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同時對其他的長篇小說能夠靜下來、讀進去、提上來,獲得良好的閱讀經驗和審美體驗。同時這樣讀完整本書,學生也能體會到積累的魅力,獲得極大的閱讀充實感,使他們學會合理利用和科學分配時間,去讀更多的書,走進藝術世界,獲得更多精神享受。
在目下應試教育仍占主流的時代,“整本書閱讀”看似是個“老大難”問題,在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內似乎很難完成,但實際上,只要方法得當,具體書目具體分析,找到合宜的閱讀方法,科學地分配時間,我們不僅能完成新課標規定的學習任務,更能為學生和教師發掘出寶貴的學習資源和精神養料。到那時,學生和教師便可以自覺自愿地與書為伴為友,我們也可以實現“全民閱讀”,慢慢把社會打造成一個學習型、讀書型的社會。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