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鏞
摘 ?要:數學是一門實用的工具性學科,也是一種思維游戲。要想讓小學生能夠真切的感受到數學之樂,我們務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活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動認知行為,讓學生們能夠以主動的姿態感受思維在數學課堂中的神奇變化,在持續的思維訓練中提升自身的數學綜合素養,進而獲得從未有過的成功感與喜悅感。所以作為小學數學老師的我們,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喚醒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動探究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年級;主動探索
小學階段的孩子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高,因為數學對他們來說是一門較難的學科,他們無法從抽象的數學符號和繁瑣的數學運算中感受到快樂。這一教學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小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而且阻礙了數學對學生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存進作用的發揮,阻礙了學生個人思維品質的提升。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務必要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構建方法,讓小學數學課堂能夠與小學生的階段性學習特點高度切合,從而可以讓小學生們在主動參與中感受數學之樂。那么我們到底如何構建與學生的階段性學習特點相切合的數學課堂呢?下面我將以自己在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教學探索為例,對該問題進行具體的論述。
一、情境為依,構建體驗課堂
數學之樂是需要被體驗,而要想構建體驗式的小學數學課堂,我們就務必要降低數學課堂知識門檻,讓學生們有足夠的精力參與到數學問題的探求過程中。而與枯燥、單調的數學符號相比,教學情境顯然更容易被小學生所感知的。故在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我經常以情境依托,來構建體驗式的小學數學課堂。
例如:在對“145×12”的運算方法的教學過程中,我先用多媒體播放故事“李叔叔的旅行”,然后問學生們:“同學們,請問李叔叔是乘坐哪種交通工具,到哪旅行的呢?”“火車、北京。”學生答。“從李叔叔和乘務員的對話可以看出列車時速多少,到北京需要幾個小時呢?”我又問。在學生們回答之后,我繼續問道:“那根據以上信息你們可以求出李叔叔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離嗎?”
接著,學生們列出算式,并自覺的與本組其他伙伴就算式的解法和步驟進行了交流,最終在對課本解題方式、解題原理的探究中,掌握了三位數與兩位數相乘的運算方法,回答了情境問題。
在該教學過程中,我以李叔叔的故事引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們在多維數學情境中完成了問題的發現、分析、解決任務,最大限度的豐富學生在數學探究中的感性經驗獲取。
二、合作為憑,構建求索課堂
快樂是在交流和肯定中出現的,當學生們以閉門造車的方式探索數學知識時,其他人的觀點不能與他們交流,也感受不到他人的肯定給自己帶來的喜悅感,故很容易在數學探索中半途而廢。而在以合作學習為指導理念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們不僅可以在與同伴和老師的平等對話中,看到自己的成就,還能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進而在提升自身的知識探究維度,發展自身的深度思考能力。故合作為憑,構建求索課堂也是帶領學生體味數學之樂的有效方式。
例如:對“平行與垂直”問題的探究過程中,我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畫兩條直線并總結:這兩條直線之間可能存在哪幾種位置關系。
經過簡短的觀察討論研究,學生們輕松的得出了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包括相交和不相交兩種。但在給自己所繪制的圖案分類時,卻出現了分歧,原因是一個孩子畫了兩條還未相交的相交直線。
為了搞清楚這兩條直線到底是相交的直線還是不相交的直線,學生們紛紛發言、互不相讓,但都無法說服對方。于是,我走上前去問他們:“誰還記得直線的定義是什么呀?直線的真實形態是什么樣的呢?”問題一拋出,為兩條直線是否相交而爭執的孩子們就停下爭論,陷入了沉思,并且很快找到了正確答案。
在該教學過程中,我以問題引導學生突破認知瓶頸更快的進入下一合作探究階段,既保持了學生的認知熱情,也保留了學生的完整求索體驗。
三、實踐為本,構建動態課堂
活潑、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想讓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我們就務必要認識到這一認知特點,讓學生們以親自實踐的方式推進數學課堂。以構建動態化、實踐化的小學數學課堂,讓學生們在身心的全面調動中感受數學之趣。
例如:在對“算盤”的學習過程中,我問學生們:你們知道古人是如何計算數的嗎?” “用算盤”學生答。“聰明,那你們知道算盤該如何打嗎?”我又問。接著,我讓學生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算盤,以小組為單位探究算盤的組成、算盤的使用方法,并試著撥出黑板上的數字。最后,我又以組織“撥數”比賽的方式,提升了學生們對算盤應用的熟練程度,滿足了學生們實踐需求,構建了動態體驗式的數學課堂。
總之,要想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之樂,我們就務必要想辦法激活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動認知行為,以強化小學生的數學課堂參與,助力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讓學生在不斷的成長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思維游戲之樂。
參考文獻:
[1]吳武淳.讓學生在快樂中走進數學——探究小學中年級數學快樂式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130-131.
[2]郎媛.對促進小學低中年級數學教學學習方式的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