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
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編選的課文文質兼美,小學生讀起來也是通俗易懂的。當前,我國教育部門出臺的相關文件中,要求中小學校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陣地的作用,幫助學生從小打好精神底色,逐漸形成文化素養,同時也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一代中得以傳承。本文主要探討小學中高年級課堂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融合
當前,國際交往越來越密切,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在文化對外輸出的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現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些國家中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人們紛紛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小學語文教材中,入選了很多文質兼美的課文,其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但是需要教師去挖掘,否則單靠小學生自己閱讀難以體會到其中的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挖掘,充分研讀漢字、文本,將其在知識的教學中巧妙地滲透。接下來,本文從識字教學、文本解讀、習作教學以及課外實踐活動等四個方面探討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識字寫字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傳承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項目,因此,教師可以在教給學生識字的過程中巧妙地滲透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師在說文解字的過程中引經據典地組織趣味性地識字認字活動,幫助學生從中增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如在教學“眾”字的時候,筆者曾給學生解釋為:“站立著的三個人,‘三,還表示眾多。”于是,當學生下次再看到“眾”字的時候就能想到三個人,也就知道了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意思。筆者還借機給學生解釋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故事,即拓展了“眾”字的意思,又借此向小學生頭腦中植入了團結協作的傳統美德。再如教學“福禍”這個詞語的時候,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禍福相依”的事情,同時引入了古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吐蕃,失去親人的關懷,但他卻得到了西藏人民的愛戴與尊敬,收獲了堅貞純潔而又偉大的愛情,更換得了漢藏兩組人民世代和平。通過介紹這個故事,讓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福禍的認識,同時還拓展了文化視野。
二、文本解讀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滲透
閱讀是中高年級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項目,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如果僅僅停留在淺表的話,難以真正領會文章內涵,更無從領會其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到文本之中,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幫助學升了解其中的傳統文化。
比如,教學《成吉思汗與鷹》這一課時,結合本課所在單元的主題“面對錯誤”,筆者借助成吉思汗一怒殺鷹又后悔的故事,讓學生懂得人在盛怒的時候處理事情往往會發生錯誤而追悔莫及的道理。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為什么成吉思汗會憤怒地殺掉鷹,于是筆者引導他們自讀課文,并找出“鷹四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水杯”的部分。然后再仔細講解這四次的過程,分別讓學生思考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時的心理感受和做法,以及鷹四次打翻水后的的心理變化和做法。直到最后,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仔細閱讀和分析,知道了成吉思汗發現鷹撞翻水杯的秘密,而這個秘密是用鷹的生命換來的。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也懂得了面對錯誤的發生,不找借口,積極彌補過失,并善于從錯誤的經歷中吸取教訓。
三、習作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的引入
單純地寫作教學會讓學生產生不了很大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也能借此機會引入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樣既能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例如,教學《師恩難忘》這一課的時候,由于課文主要介紹的是作者對上一年級教師的回憶,通過在樸實的敘事中抒發對教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本文就是適合滲透我國自古以來便有的尊師重教的良好傳統的好時機。筆者先讓學生自由地說說哪位老師最自己的影響最大,最令自己難忘,并在課下以“我最敬愛的老師”為題寫一篇習作。這期間,有位學生站起來說道,自己最難忘的不是恩師,而是對自己傷害較大的老師。筆者借此機會引導學生辯證地去分析老師,并為他們講述了林語堂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中的老師,讓學生明白,有些老師對他們嚴格要求的初衷并不想要傷害他們,而是想要幫助他們提升成績,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由此,尊師重教的良好傳統文化的滲透目標便在無形中達成。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閃爍著人性的關懷。教學不是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的欣賞方面,而是由淺入深,逐步走進文本的精髓部分,借助文本故事來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化元素,適時地滲透,讓學生在課堂上既能掌握這門交際和交流的工具,還能借此機會陶冶性情,提升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郭涵妮.以孝為根 文化為引——傳統孝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融合的對策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
[2]周冬梅.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