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進輝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沖擊著傳統文化。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提高傳統文化的社會地位,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該問題也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作為傳統文化的直接傳承者,語文教師應重視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播,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意識,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之瑰寶,對于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皆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傳統文化散見于各階段的學校教學中,特別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尤為常見。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在此,本文將結合“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并且會結合當前的實際教學狀況提出相應的看法與意見。同時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其作出探索:第一是探索文化元素,豐富學生認知,第二是拓展經典教學,開放學生視野;第三是把握節日文化,提升學生素養。希望能給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參考與幫助,同時也希望能為廣大高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一股全新的動力。
一、探索文化元素,豐富學生認知
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這個社會,分析身邊的環境,以及帶動個人的人文素養與道德品質不斷地提升與發展。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做出相應的文化教育探索與分析,同時需要通過多種方式與元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語文感知效果,帶動學生高效的學習語文知識,從而全面改變當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例如:教師在進行《陳情表》相關內容教學的時候,可以對學生進行知識拓展與延伸的培養。利用該方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陳情表》的時候對文中的人物李密做一個全面的了解與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晉武帝與李密的重點教學,讓學生知道這兩人之間的關聯與感情處于一種什么樣的水平。通過教師的分析學生會明白,晉武帝和李密的感情就如同朱元璋與劉伯溫的感情一樣,他們都是相輔相成的君王與大臣。但是,因為李密歸家心切,而且對比自己沒能完成作為一個兒子應有的孝心而感到愧疚,所以便提出了辭職。通過教師的講解與分析,學生可以從教師的口中了解到文章中所沒有的知識,而且還能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傳承。同時,教師還可以從“百善孝為先”以及“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等語句對學生做出相關分析與指導,從而全面地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忠孝廉恥”的恪守與堅持。
二、拓展經典教學,開放學生視野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是值得深入回味與探索的。而且,通過該方法還能有效地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與文化共享。同時,還可以全面地拓展當下較為狹隘的高中語文課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教師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高考壓力下得到片刻的喘息。這對于學生來說是難得的機會,而對于教師來說,則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及可拓寬學生視野的良好途徑。在此,教師可以結合經典內容對學生進行視野拓展的教學。
例如:教師在進行《鴻門宴》相關內容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當時的真實歷史對學生做出深入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為什么項氏家族要殺害劉邦,而劉邦又是怎么逃出了這次“死亡飯局”的。通過分析,學生會明白,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酒局”和“飯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談事情、講道理的地方。而項羽將劉邦邀請到此,其意思也非常的明確:這是一個基于宴席禮儀之上的交涉。而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影視作品,觀察鴻門宴中各個人物入席的順序與就座的位置。通過這一觀察,可以讓學生看到,其入席的順序與就座的位置也是根據身份的高低以及老幼的區分而設定的。這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尊老愛幼”的體現,也是一種“家族體系”的象征。
三、把握節日文化,提升學生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節日可以將之完美地表現出來。而教師在對高中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分析與探索,并且要帶領學生一起研究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與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帶動學生的語文文化知識不斷地加深與進步。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離騷》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做出相應的思考。首先,需要分析“端午節”是怎么來的。此時,學生會說關于屈原投江的故事,而且會說出老百姓為了紀念屈原,以及保護屈原的尸體不會被魚蝦吃掉而往大江中丟粽子的故事。隨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提問:“那么大家感覺屈原這個人和端午節之間的關聯是什么?”此時,學生通過思考會明白,從本質上來分析,屈原是一個愛國主義者,而且是一個有著遠大抱負與理想的人,他一生心系百姓,擔憂國家安危,祈愿九州大地和平。而端午節在紀念屈原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昭示這一理念,通過君子愛國的感情將我們也帶入到其中,感受古人的風采與創通文化的繼承和延續。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課堂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其本質與低年級語文課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高中語文課堂更加重視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引導,以及綜合素養方面的促進。旨在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對生活、對社會、對身邊的環境等相關內容展開深入的分析與探索,從而獲取可幫助個人學習、個人生活的信息與經驗。這是基于新課改基礎上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方式,也是有效確立高效課堂教學方法的一個途徑。
參考文獻:
[1]陳述卿.新課程背景下地方傳統文化在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J].學周刊,2019(36):110.
[2]席俊義,王杰,王亞娥.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儒家思想的方式與價值探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1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