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祥
摘 ?要:小學數學是學生接觸數學的開始,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學生對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對于其日后的數學學習極為有利。本文即是通過生活化的導入、根據教材創設生活化的情景以及課后作業練習的生活化三個角度對小學數學的生活化進行論述,體驗數學的實用性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數學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小學數學中的加減乘除在生活中的應用更是比比皆是。既然小學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如此密切,那么從教學實踐和學以致用的角度出發,小學數學老師應當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化相結合,即通過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向小學生傳輸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減少同學們對數學學習的神秘感,同時還有助于降低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難度,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要做好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一、生活化導入
生活處處皆學問,生活之中既包含著知識,同時知識也是來源于生活。然而,多數學生總是不能將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之間建立起聯系,這主要是缺乏老師的引導。因此,老師在上課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生活化導入。通過生活化的導入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本節課所要學的內容,而且還能夠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位置”一課時,小學數學老師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假如老師是第一天來上課,和大家并不相識,那么老師想要問大家問題,該怎么點名呢?”學生:“用手指指他。”/“看著他。”老師:“用手指指人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大家不要那樣形成這種不好的習慣。看著他也是一種辦法,但是前提建立在那名學生也在看著老師,否則老師睜著眼瞪半天也沒有反應。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科學一定的辦法?”學生:“按照座次點名。”老師:“具體是怎么操作呢?”學生:“比如說,我坐在第三排第二列的座位,老師就可以說請第三排第二列的同學回答,我就能夠知道,老師是在叫我回答問題。”老師:“很好,這也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位置中的教學內容。”
二、生活化教學
教材既是老師傳輸知識的媒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媒介。通常老師的教學多以課本為主,數學生活化的教學同樣以教材為主,但是要為同學們創設出不同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們切身體會知識的妙用。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一課時,老師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假如我們班級有100元的班費,在年末的時候花掉了25元,還剩多少錢?”學生:“75元。”老師:“現在老師要把這75元重新分發給大家,每人多少錢?”學生:“2.5元。”老師:“現在改了,班級一共有10元錢的班費,花掉2.5元,剩下的分給大家,每人多少錢?”學生:“0.25元。”老師:“學生們算得好快,你們怎么計算的?”學生:“把2.5元除以10就可以了。”老師:“很好,學生們很會取巧。2.5元除以10是0.25,那么2.5元除以5呢,等于多少?”學生:“0.5。”老師:“你們這次又是怎么計算的?”學生:“先用25除以5等于5,然后再用5除以10。”老師:“除了這種方法,大家還有沒有別的計算方法?”學生:“列豎式計算。”老師:“小數點怎么辦呢?”學生:“先忽略小數點或者將小數點點在對應的除式位置上。”老師:“同學們非常聰明,非常好的計算方法。”
三、生活化練習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在進行生活化的導入和生活化的講解之后所布置的作業也應當進行生活化的轉變,而不能直接進行純理論性的出題。這樣不僅是為了和課堂的生活化教學相串聯,而且也是為了進一步鞏固生活化教學的成果。同時,如果直接進行強制性的轉換,對于學生所學知識的吸收也較為不利。因此,學生們在進行課下的作業練習時,老師也應當進行生活化的轉化。
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一課后,老師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假如老師的手里有一個蘋果,要平均分給兩個人,每個人應該是多少?”學生:“一人一半。”老師:“一半是多少?”學生:“0.5。”老師:“很好。那么,如果是把這個蘋果分給三個人呢?”學生:“每個人是0.3多一點。”老師:“0.3多多少呢?”學生:“0.33。”老師:“0.33乘以3等于多少?”學生:“0.99。”老師:“那還是不滿1呀?”學生:“應該是0.3一直循環下去。”老師:“從計算的角度來說,確實是這樣的,但是蘋果具體應該怎么分呢?大家課下可以思考這個問題,看看大家有沒有好辦法幫助老師解決這個難題。好嗎?”學生:“好。”
任何數學知識都有它的生活的基礎和素材,而不是簡簡單單的符號化的東西。老師在進行數學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既要依賴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讓學生通過教材看到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喚起學生們親近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參考文獻:
[1] 吉花茂.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分析[J].名師在線,2019(31):50-51.
[2] 任險峰.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學周刊,2019(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