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忠
摘 ?要:在目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成績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其中后進生因為自身缺乏數學學習自信心,同時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所以這就導致對數學產生了一定厭倦心理。對此要重點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引導其發現數學的魅力,從此愛上數學。基于此,本文將重點對培養后進生學習興趣的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后進生;學習興趣
引言:
在初中數學學習當中,后進生的產生并不只是學生自身在數學學習上不上進導致的,還和學生本人厭倦數學、尚未端正學習態度、沒有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以及教師本身在數學教學中存在一定偏見有關。因此為了能夠讓這類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就必須要強化其數學學習興趣,教師自身在教學中也都必須要使用有效的方式強化學生們的數學能力,進而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一、豐富新課引入方式
良好的新課導入方式能夠將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同時還可以激發其學習欲望。新課引入的方式比較多,通常故事方式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繼續聽課,因此教學效果也會更好[1]。例如在教授“多項式乘多項式”時,就可以引入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有兩個地主,他們的某塊地之間相連在一起。其中姓張地主的地是一個邊長是b米的正方形,為了便于耕作,他就建議另外一個李姓地主把自己的地減少5米,給另外一邊增加5米。這時候這個李姓地主心想,一邊減少5米,另外一邊增加5米,地的面積沒有變化,于是他就答應了這一請求。然后他越想越不對勁,感覺自己吃虧了。大家認為李姓的這位地主吃虧了沒有?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直接將數學問題直接轉化成故事,并與實際相互聯系,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如果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比較吸引人的圖片,那么就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提升數學學習興趣。
二、完善教學觀念,因材施教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自身必須要明確所有學生都有獲取知識的權利,絕不能因為教師自身的教學意愿對后進生們產生偏見。具體在教學中,因為班級當中優等生及后進生在數學基礎以及學習能力上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教師就必須要依照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比如在教授“勾股定理”這節內容時,除了要給優等生補充課程所拓展的知識之外,還必須要考慮到后進生數學基礎薄弱的特點,在課堂上將勾股定理的基礎知識全面詳細說明。同時再重點講述勾股定理的證明方式,使后進生可以進一步理解,以此掌握和突破本節知識的重難點。為了實現差異化教學,教師在教學當中還應該要有意識地拉近自己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加強與后進生互動,使他們能夠意識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從而強化自信心。
三、加強教學指導,培養習慣
優等生與后進生之間之所以存在較大差異,主要是因為其學習習慣和態度都有所不同。倘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多給后進生一些關懷,督促其及時進行預習和復習,并幫助他們總結出一套適合的學習方式,提升其解題技巧,就可以把優等生與后進生之間的差距縮小,以此提升其數學興趣[2]。“反比例函數”是初中數學當中的重點,對此在這節課上課之前教師就需要和家長多溝通,讓家長督促學生進行預習。在上課時,教師再重點加強基礎知識講解,類似于當反比例函數k值分別<0和>0時,其曲線會產生怎樣的變化等。在課后,教師還必須要和學生之間加強交流,幫助后進生去完成課后復習,使大家漸漸掌握重難點,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促使其在長期的學習之中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及技巧。只有確保學生掌握這些技巧和方法之后,數學成績才可以得到顯著提出,同時學習興趣也會變得更為濃厚。
四、豐富教學方式,提升學習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去改變學生們的學習態度及學習習慣,還要積極創新教學方式,使大家可以在學習當中漸漸感受到數學學習帶來的樂趣。比如在教授“軸對稱現象”這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將其具體內容生活化起來,也就是把教學內容和學生們的是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如可以這樣提問:“在生活中我們都能夠看到哪些事物是軸對稱的?”這樣的問題可以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激起思考熱情,然后教師再重點組織大家去探尋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這樣一來就可以促使后進生感受到數學源自生活,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同時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的美,產生探究欲望。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教學互動的方式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深入探討軸對稱的基本判定方式、性質以及函數圖像在解題中的運用等,以此促使后進生和優等生之間實現更好的交流,培養起良好的思考方式。
五、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培養后進生們的學習興趣,對于提升其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來說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自身必須要改變原先傳統落后的觀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加大對后進生的學習指導,促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教師還需要運用豐富的多彩的教學方式,激發其學習興趣,最終提升學習效率及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易遠華.如何培養后進生的學習興趣[J].好家長,2017(30):169-169.
[2]欒娜.淺談數學教學中如何調動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J].新課程·中學,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