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清梅
摘要:鄉土美術資源的開發是美術課改的其中一個內容。努力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當地人文景觀、民間藝術、地域風情,使之成為優化農村美術課堂的源泉。
關鍵詞:鄉土教材;民族特色
如何有效開發、利用當地的美術課程資源,發揮鄉土美術課程資源的優勢,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習到屬于本地區的獨特的民族特色,滿足學生學習美術知識多樣性和實用性的需求,是當前美術課堂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富寧縣地處邊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境內居住著壯、漢、苗、瑤、彝、仡佬6種民族,其中壯族人口占我縣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針對這一特點,我勇敢嘗試,在壯族的民族文化中不斷進行鄉土美術教學探索。
一、壯族的服飾
壯族婦女心靈手巧,擅長紡織和刺繡,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顏色搭配上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繡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因此,在教學《美麗的壯族服飾》這一內容時,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以欣賞、交流、探討的形式引導學生感受壯族服飾的魅力及特點,讓學生明白服飾不僅是視覺美的享受,而且還是民族藝術的傳承。同時還通過范畫的展示、教師的示范,給學生有個參考的方向。第二課時則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手工或者繪畫的形式,根據壯族服飾的特點,融人自己的想象,設計、制作一套壯族服飾。一節課下來,各式各樣的漂亮的服飾都在學生那一幅幅形式不一而又流露自然感情的畫面、手工作品中展現出來。
二、壯族的民居
壯族人民勤勞勇敢、聰明,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幢幢木樓。這種“干欄”式的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這就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壯族還喜歡在自家的房屋四周用竹子編成籬笆圍圈,房前屋后栽種芭蕉、翠竹和果樹,因而周圍綠地如茵,果木遮天,竹叢掩映。
隨著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現今,這種干欄民居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消失。成村連片的干欄建筑已經寥寥無幾,因而于欄建筑在當今顯得彌足珍貴。為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風格,理解傳統文化思想,在教學這課《漂亮的壯族村莊》,當我把拍攝的錄像、收集的照片把這些房屋建筑展示給同學們欣賞時,我看到每個同學的臉上都流露出驚奇的表情。我意識到,這課的設計是非常正確的。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如泥土、木條等,自已設計創作一間別具特色的壯族民居。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審美情趣,提高了審美綜合素質,更深刻體會到先輩們創造的珍貴,領略、體會壯族人民辛勤的勞動和智慧。
、三、壯族的節日
各種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它們是藝術沃土盛開的奇葩。富寧壯族最隆重的就是“隴端節”了。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為熱鬧。壯劇表演是隴端節一大特色亮點,在壯族民間就有“無戲不趕瓏端街”的說法,可見看戲是人們過隴端節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過幾天節就演幾天戲,一般白天演武戲,晚上演文戲。
《有趣的隴端節》這課,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趕隴端節時的見聞,然后自由發揮。其組織與操作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加以有意識的引導。這樣我們既可以通過本課對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又弘揚了民間特色藝術。
四、壯族的銅鼓
壯族銅鼓有著悠久的歷史。人們把銅鼓看做是傳家寶,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計地保存下來,使之世代相傳。《銅鼓聲聲賀新年》這一課,我用圖片、視頻、實物,讓學生知道銅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藝術。鼓面為重點裝飾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接近的圈帶上鑄著精美的圓雕裝飾物,造型夸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許多具有濃郁裝飾性的繪畫圖案。鼓足則空留素底,造成一種疏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效果。畫像紋飾大抵分物像紋飾、圖案紋飾兩類。物像紋飾有太陽紋、翔鷺紋、鹿紋、龍舟競渡紋和羽人舞蹈紋等;圖案紋飾有云雷紋、圓圈紋、錢紋和席紋等。這些圖像紋飾往往以重復或輪換的形象、構圖出現,產生強烈的整體藝術效果,表現出合理的裝飾布局。鼓胸裝飾帶的圖像有長卷形式,而鼓腰裝飾帶的圖案則是獨立成篇,循環往復。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銅鼓。
這樣一來,加深了同學對傳統銅鼓的深刻認識和深厚感情,對弘揚民間傳統藝術有積極的作用。啟發學生學會珍惜寶貴的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熱愛自己的家鄉。
五、壯族的生活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任何一個地方其地域風情也大不相同。在壯鄉,人民的生活淳樸而又豐富多彩,人們以其特色的方式創造著美的活動。據我了解,壯族人民很喜歡唱山歌、織布、捉魚。很多學生的家里至今還保留著以前時織布機,還有豐收的八角等。這些地域風情都是我們美術創作的源泉。我曾經以《八角飄香》為美術活動課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作活動。我在課堂上只是加以適當的引導。結果我發現,學生對這個內容再也熟悉不過。一張張的畫充滿鄉土特色,有的描繪了農民正在采摘八角的場面,有的描繪了農民在曬八角的場面,有的描繪了一家人興高采烈迎接八角大豐收的場面...豐富多彩,各有特色。我想,這些來源于我們生活的或許就是藝術的源泉。
這樣的美術活動課不僅能提高他們的繪畫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有助學生想象力和創作思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鄉土資源蘊藏著豐富的開發潛力,只要仔細觀察,善于在生活當中去發現,發掘適合于本地方的學生的農村美術資源,這樣我們就會發現鄉土的美術資源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我們的美術課堂將會是百花齊放,大放光芒!
參考文獻:
[1]佚名.殷會利民族美術教育與研究文集[M].2009.
[2]李虹.關于在藝術院校中建立云南民族美術教育體系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0(5):108-110.
[3]曾金華.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中小學藝術教育[J].民族藝術研究,2000(s1):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