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國行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培養也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的變化。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好教學思想觀念,不僅要重視學生在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上的掌握,還應當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的形成,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地發揮出數學教學對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高中數學;思維能力;教學
高中學生正處于思維能力不斷得到完善的年齡階段,好奇心比較旺盛,能夠大膽地并比較準確地進行推理,思維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維上的培養,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加廣闊的數學學習機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得到質的提升,提高高中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一、使用有效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在以往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卻存在拒絕提問的現象,認為這是在浪費課堂上的時間,轉而向學生大量灌輸基礎知識,導致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興趣,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不夠透徹。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集中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判斷能力,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了解現象的本質,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比如,在學習“不等式和絕對值不等式”這一節內容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的家里想要裝一臺空調,經過與商場的人員進行交流,可以確定要買的空調接下來會進行三次打折,第一次打折是按照原價的w折,第二次打折是按照原價的y折,第三次打折是按照原價的(w+y)/2折,那么,你們說老師哪次去買是最劃算的呢?這樣,就構建了一個學生較為熟悉的經濟生活場景,可以快速地集中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對這一現象的思考。之后,我再讓學生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將學生的思維過渡到不等式上,使學生開始接觸不等式的概念,獲得更加全面的理解,并掌握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的能力。
二、加強數學史的應用
數學史是數學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教學中讓學生依據數學史來展開教學有助于升華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學會站在數學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的目標和高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有效地開發數學史資源,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待數學的發展,提升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認識,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基本公式”這一節內容時,為了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坐標系的來源,讓學生從中有所啟發:坐標系是由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笛卡爾創建的,相傳笛卡爾那段時間一直在思考關于幾何圖形與代數幾何之間關系的問題,正在這時,笛卡爾抬頭看到一只蜘蛛被困在了窗戶上,這只蜘蛛的左右挪動給笛卡爾帶來了啟發,他從中得到了靈感,并創建了直角坐標系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個有故事不僅可以使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更關鍵的是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保持開放的學習觀念,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三、布置實踐性的課后作業
數學知識的應用性決定了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是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卻并未過多地體現出這一點,大多數教師都會將重點放在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上,導致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新課程改革的環境下,高中數學教師要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創新化教學方法,積極給學生布置實踐性的課后作業,鼓勵學生在課下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感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
比如,在學習“變量的相關性”這一節內容時,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課下調查分析的任務。首先按照科學的方案將學生分成了各個小組,確保學生之間可以進行順利的合作。之后再告訴學生調查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小組內部討論的方式選擇出一個可以進行實際操作的課題,如中學生在閱讀上的興趣偏好等,之后再設計具體的調查方案,并展開分工合作,獲得需要的數據,并結合從教材上獲得的知識,對數據進行認真的處理,從中得到結論。這樣的課后作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認真思考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數學學習態度,對于學生終身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也大有幫助。
本文針對高中數學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展開了一番敘述。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依賴于對基礎知識的靈活掌握,因此,結合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以及當代學生的性格特點,高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促使學生學會思考,讓學生自主地構建出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發展,并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林國夫. 高中生數學思維能力提升的實踐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
[2]白慧明. 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的實踐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