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沐楠

摘 要:教學評價有多種形式,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質量小學英語教學的實現,也越來越離不開合理有效的評價。其中,在素質教育日益要求評價多元化的當下,表現性評價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評價的不足,開始逐漸得到一線教學者的重視,在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中也開始得到廣泛運用。合理運用好表現性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自信,激發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讀構建高質量的小學英語課堂有積極的正面影響。本文就運用表現性評價的假期作業實例進行了研究,并對課堂口語教學活動中運用表現性評價后的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
關鍵詞:表現型評價;小學英語;作業評價
1.表現性評價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進行課程評價。[1]
當今我國對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評價理念也有了一些變化。表現性評價的引入,是英語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強調主體多元化和評價形式多樣化的必然選擇,也為教師構建小學英語課堂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提供了更多選擇,為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表現性評價,指的是通過客觀測驗以外的行動、表演、展示、操作、寫作等更真實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的評價方法。表現性評價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限制式的表現性評價,一種是開放式(或擴展式)的表現性評價。限制式的表現性評價對評價的任務、目標有非常明確的要求,而且對被評價者的行動做了一定的限制,例如傳統的閉卷考試。開放式的表現性評價是一種對被評價者完成評價人物的材料、方法、結果不做限制要求的評價方法。例如:要求學生以”抗日戰爭“為主題做一次演講發言。[2]本文就開放式的表現型評價產生的對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熱情和興趣,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等正面作用展開研究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表現性評價是基于學生的實際表現,因此需要依據一定的標準,并且這些標準應當是事先制定好的。
2.表現性評價運用實例分析
三年級的一次國慶假期,XX小學304,305班英語教師布置了兩項作業,兩個班級學生總數分別為每班45人,兩個班的總人數為90人。
作業一:選取一個自己喜歡的字母,設計創意字母畫,要求A4紙,假期后上交(附參考圖片)。除紙張大小外,本次作業沒有對完成作業的材料、方法、結果做限制要求,符合進行開放性表現性評價的前提。
作業二:聽唱課本P20歌曲《Color song》,以小視頻的形式上交。作業二對完成作業的材料、方法、結果等都做出了限制要求,不符合進行開放性表現性評價的前提。
2.1結果分析
2.1.1首次上交率
作業一在首次截止時間統計回收人數為82人,上交率91%。作業二首次截止時間統計回收人數為78人,上交率為82%。兩個班級平時首次作業上交率為81人,上交率為85%。
通過兩次作業與平時首次作業上交率的對比,可得出,學生對于開放式表現評價作業的首次提交率較高,尤其在國慶假期之后,第一次作業回收率竟有明顯高于平時作業回收率的趨勢,說明學生對于開放性作業興趣較高,作業完成的自主意愿較高。
2.1.2 質量分析
作業一學生作品明顯表現出了創造性和活力?;厥盏?2份作業中,將字母形狀與動物形象結合的(如字母S與蛇形態的結合)共有16份,占總數的20%;將字母形態與植物結合的有21份,占總數的25%;帶有故事敘述性質的作品有37份,占總數的45%;具有科幻性質的(火箭、外星人)作品有6份,占7%;將字母形態與日常事物(車、橋、泳池、傘、食物等)相結合的有35份,占總數的42%,字母圖色彩豐富的有75份,占96%;構圖具有美感的有70份,占85%;出現人物的有38份,占46%;畫面中出現單詞形態的有4份,占4%;出現紅旗等標志的有兩份,占2%。
2.1.3 作業總結
僅通過包含什么要素這一標準來判定可以說是簡單粗暴的,但通過簡單分析本次作業,可以發現作業結果具有多樣性,想象力強,敘述性強等特點。一次開放性的表現性評價作業,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意愿度,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符合以生為本的教學要求。
2.1.4 評價量表
針對每一次作業,表現性評價要預設一次評價標準,在學生提交作業后,適當通過作業情況調整評價體系,從而使評價更加合理和具有實用性。
評價后,教師將表現性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達到了較好的反饋效果和激勵效果。本次作業以個體學生評價,發放校內獎勵卡,作業在家校群予以展示并予以集體評價結合的形式結束反饋。
3.結語
總之,表現性評價作為教學評價手段的一種,以其評價標準的多樣化正受到廣大、學生、一線教師和家長的歡迎。表現性評價的多樣性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學習信心。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必須重視表現性評價的落實,合理指定表現性評價標準,借助其以生為本,多元化的特點,提高小學生的英語語言素養,促進小學英語教學改革不斷完善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書肖.《教育評價方法技術》: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2]黃牧航.《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