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邊紅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朗讀是學生們最基礎的學習方式。朗讀可以幫助學生識文認字,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交流溝通能力。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做好示范作用,帶領學生學習正確的朗讀方法,讀準字音,掌握朗讀的語氣;豐富朗讀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讓學生拓寬朗讀的視野,了解更多的內容,掌握更多的知識;老師還要做好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學會讀思結合,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思考,理解文章的內涵,體味文章的深刻意義;在一些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想象閱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朗讀能力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點教學內容。但在現階段朗讀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老師朗讀示范不到位,導致學生的朗讀方法不正確,無法將感情帶入到朗讀的過程中去,甚至是不能明白朗讀內容的含義,讓學生朗讀出來的內容顯得蒼白無力,這些因素都在影響著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就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些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展開闡述。
一、教師做好示范作用
在小學教學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講,這一階段學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所以需要一個能夠起到示范作用的人,來供學生模仿和學習。尤其是在朗讀方面,需要一個供學生去模仿朗讀的人,而在學校里,能夠對學生產生較大影響的人,就是老師。在小學生心里,老師是最容易引起學生注意的人,而且這一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很強,因此需要老師做好示范作用,注重自己的朗讀方法,并系統化進行朗讀訓練,來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
在示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課文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引導學生著重把握課文中人物的精神形象特點,加深對文中人物塑造的理解,加強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從而對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
例如,在《坐井觀天》這一篇課文的朗讀課程中,需要學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去朗讀這篇課文,首先需要深入文章內容之中深刻體會文中“青蛙”、“小鳥”不同的角度與立場,把握角色塑造的目的用意,從而才能用不同的語氣進行朗讀,表現出不同角色的特點。但對于沒有朗讀基礎的學生來講,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有些時候他們把握不準文章主旨的表達與一些細節中人物性格的變化塑造。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做好示范作用,分別用不同的語氣來表現“青蛙”對“小鳥”的語氣變化,讓學生更便于接受和學習,把握角色性格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朗讀能力。
二、強化方法指導,教會學生“讀”中有“思”
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導學生進行讀思結合,如果只閱讀不思考,就像一個人只有皮囊而無血肉,是無法讓學生學習到朗讀的精髓所在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對于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思考的教學工作。在這些老師看來,朗讀教學是一項固定式的教學,朗讀所表現出的內容也應該一致,或者說是千篇一律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講,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個體,每個人都對人物有著不同的理解方式,因此在朗讀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人物形象也就不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雷特”。
但是在大多情況下,學生在進行朗讀過程中,老師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將文章讀通讀順就算是達到了教學的目標。由此造成許多學生在朗讀過后對自己朗讀了什么內容基本上不太清楚,腦中也沒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對自己朗讀的內容所要傳達的情感也不明白,文章的主旨要點也都是模棱兩可的。長此以往,學生對于朗讀就成了一個簡單的形式上的“讀”,對于朗讀做不到深度挖掘,這就完全背離了朗讀原有的初衷了。因為,朗讀最重要的一點,不僅僅在于“讀”,更重要的、更深層次的是在于“思”。如果只讀不思,就像囫圇吞棗,不知棗的滋味。而學生只有思考清楚了閱讀內容的深層含義,把握住了閱讀內容的真正思想內涵,對于朗讀這件事才會做得更得心應手,才能在朗讀過程中更好地表達情感,也才能在朗讀過程中體會到朗讀的樂趣。
例如,在《駱駝和羊》這篇課文中,講述了駱駝與羊關于“高與矮哪個好”的爭論問題,通過駱駝吃到墻上的樹葉,與羊鉆過一人高的墻洞,分別表現了駱駝高的好處與羊矮的好處。
因此在學生朗讀課文時,需要先讓學生對于高與矮的問題進行一個深入的思考與討論,細數高與矮的好處,以及都好在了哪里,然后再對老牛說的話進行思考,體味文中所要表達的中心主旨,即我們看待事物不能只看一面,需要以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事物,這樣才能揚長避短,發揮自身所擁有的優勢。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做好示范作用,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在教學過程中要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朗讀;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通過情境化教學,幫助學生進行想象朗讀,來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參考文獻:
[1]李良娟. 淺議學生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3(07):173.
[2]羅麗.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8(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