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奏玲
摘 ?要:在當前小學低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應該給學生過多的學習壓力,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啟發性教學,為低年級學生構建輕松的學習氛圍。目前針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提出了快樂語文教學的目標。在語文快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以及興趣等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案。本文圍繞小學低年級語文快樂教學進行實踐分析,通過了解當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現狀,明確語文快樂教學的重要意義,基于此為小學語文快樂教學實施提供針對性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快樂教學;實踐方案
引言:
目前小學低年級學生普遍存在厭學情緒,學生在學習中找不到學習的樂趣和方向,盲目進行學習,完成作業,這也是當前低年級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創新,促進語文快樂教學實踐,教師要創新教學思想,營造課堂氛圍,以此來提高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小學快樂教學的方式有很多種,主要還需要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語文學習的需求進行選擇和實踐。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的教學現狀
(一)學生缺乏語文學習興趣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基礎知識,學生每天都處于重復性的訓練當中,對于教師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缺乏吸引力,也降低了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低年級學生年紀小,只是對新鮮事物以及自身感興趣的話題進行關注,這極大地影響了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小學生缺乏語文學習的興趣,影響其對語文知識的接收和汲取,對于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的教學和學習是不利的。
(二)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壓力過大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一種揠苗助長的方式,教學中沒有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心理方面的特點,只是一味地灌輸語文知識,導致當前低年級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壓力較大。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也只是關注學習任務的完成,沒有發現小學語文的美好。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素質教育語文教學的初衷,繁重的學習任務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會帶來嚴重的影響。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快樂教學的必要性
(一)當前低年級語文教學改革的需求。
在當前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在內容和形式上也需要創新。新課標要求低年級語文教學要考慮到學生成長和學習的心理特征,而語文快樂教學可以充分滿足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為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營造積極和快樂的學習氣氛,可以對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同時,快樂語文教學也順應了目前語文教學改革的潮流,符合當前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傳統枯燥的低年級語文教學氛圍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不夠積極,也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而語文快樂教學改變了傳統語文課堂的教學氣氛,讓低年級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快樂教學模式會讓學生進一步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轉變語文學習態度,這對于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小學低年級語文快樂教學實踐的對策
(一)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小學低年級學生往往尚未形成語文學習的認知,其學習很大程度上都來自于教師的指導。在低年級語文快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師生關系的構建,以謙和以及有愛的教學態度,獲得低年級學生的好感和認。在平生的教學和生活中可以增加與低年級學生的互動,增加師生之間的親密感,和學生成為好朋友,為快樂語文教學的實踐奠定基礎,通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來形成快樂、輕松的語文學習氣氛。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比較簡單,需要教師平時多關心學生。教師中有足夠的耐心對其進行指導,就會提高低年級學生對語文教師的好感,從而愛屋及烏,愛上語文學科。
(二)構建輕松的語文學習空間
課堂是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平臺,教師要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輕松積極的學習空間。首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路和想法,不要壓制學生的思維,要利用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好奇心鼓勵學生積極探究,提出質疑。在課堂上教師要多贊美學生,盡可能減少批評,讓低年級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學習學習體驗,提高自信心。其次,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具有幽默感,保持良好的情緒,給低年級學生傳遞快樂的語文學習心情。
(三)利用游戲探索快樂教學
低年級小學生在心理和行為特征上比較好玩活潑,普遍對于游戲情有獨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來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例如:利用成語接龍的游戲來幫助學生學習成語和積累成語詞匯量。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讓語文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有利于快樂語文教學的實現。
結束語:
綜合上面的分析,小學低年級語文快樂教學是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思路,更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需求。通過對語文快樂教學的探索,有助于低年級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保持積極快樂的語文學習心情,促進語文知識的吸收,在當前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韓冰. 小學低年級語文快樂教學實踐研究[J]. 才智,2017(26):139-139.
[2]鐘敏琪. 小學低年級語文快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D]. 廣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