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英
1.研究目的
為了重慶市特殊學校能夠更全面的發展體育運動,本文對重慶市聾啞學校體育教育和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以期找到更適合在聾啞學校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和教學模式,通過運動促進特殊人群身體、心理和性格的健全發展,為重慶市特殊學校體育運動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2.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地考察法等完成論文撰寫所需的各種數據。
3.結果與分析
3.1重慶市聾啞學校的基本情況
3.1.1學校規模、人數、年級和班級的基本情況
重慶市聾啞學校坐落于渝中區解放碑附近,現有附屬幼兒園3個班,小學6個班,初中4個班,高中6個班,共計249名學生。本次研究對象是6-14周歲的群體,共94人。經調查,聾啞學校學生比普通學校的學生上學要晚一些,基本上6歲開始上小學都是比較早的,所以此類學生基本在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在所調查的少兒人群中,每個年級僅有一個班,分別是一年級18人;二年級15人;三年級16人;四年級18人;五年級12人;六年級15人
3.1.2體育場地和器材的基本情況
根據我國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規定,在體育教學用房方面,特殊教育學校應該擁有體育康復訓練室(56平方米)、體育器材室(21平方米)、多功能教室(120平方米)以及律動教師(80平方米)[1],通過調查發現,重慶市聾啞學校基本具備教學所學場地,雖然場地相對較小,但能滿足學生們基本需求。
3.2重慶市聾啞學校少兒體育運動開展現狀
3.2.1少兒體育運動開展形式
調查顯示重慶市聾啞學校的主要開展形式包括體育課、課外活動、興趣小組和運動隊4種形式。學校根據不同的年級開設體育課和興趣小組。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體育課數目不一樣,小學一年級到二年級,每周開設體育課一節,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每周開設體育課兩節。興趣小組是全部年級每周兩節課。
3.2.2少兒體育運動開展內容
重慶市的聾啞學校開設項目很多,在調查中發現,每個項目開展形式均不同。律動操,在學校里是單獨開課的,每個年級每周一節課。且還擁有律動操隊伍,學校在律動操的發展路程上獲得過不少國家級和市級的獎勵。
3.3重慶市聾啞學校少兒體育運動參與情況
3.3.1少兒參與的情況
聾校學生均可自由參加各項體育運動,不過受自身身體條件限制,選擇項目差異性較大;身體缺陷較小的同學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并配合教師完成相關教學內容,另一部分因受自身體質限制產生自卑心理,主動參與低,基本盲目跟隨教師學習。
3.3.2參與體育運動和規則掌握
重慶市聾啞學校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不少,但是能經常鍛煉的運動并不多。在殘疾學生當中,聾啞學生相對來說有一定的優勢,能夠參加除了聽力需要以外的任何一切體育活動。但受學校的特殊性、場地器材以及課程設置的關系,只能較淺的進行基本體育活動促進身體健康和體育康復,高超的運動技能甚至體育競賽、裁判規則則沒法掌握完成。學生無法從課堂教學獲得更多的體育知識。
3.4重慶市聾啞學校少兒體育運動師資力量
3.4.1體育老師的基本情況
重慶市聾啞學校僅有兩名體育教師,特殊教育和體育教育各占一名,且均為男性,其中梁天偉老師是國家殘疾人體育健身指導員培訓講師,2位教師基本能滿足學校體育運動教學需要。
3.4.2體育教師對特殊教育的認識
調查發現,2位體育老師的工作態度積極端正,能充分考慮學生膽小、自卑的心理,非常愛護這些學生。在教學中不歧視肢體殘疾,同時給予更多的教學鼓勵。但由于2為教師屬于健全健康人士,在課程教學中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進行,無法切身體會聾啞學校學生的學習心理,甚至面對聾啞學生時,教師只能進行簡單手語交流,故技術教學糾錯、互動等稍顯困難。
3.5重慶市聾啞學校少兒體育運動的評價
3.5.1教師對目前少兒體育運動開展的評價
通過調查發現,學校對聾啞少兒開展的主要教學內容集中在運動技術學習和特殊體育競賽方面,使用的教材都是普通學校簡化后的教材,雖降低了教學要求,但對于學生來講,還是更希望有一套屬于特殊學校的定制教材。體育教師對各運動項目的教學效果基本滿意,畢竟對該部分學生要求不高,能通過運動達到身體鍛煉的目的就行。但在條件限制下,學校的乒乓球運動、籃球,律動操等項目由于其項目特殊性,能避開場地、器材、以及交流溝通等問題開展的較好。
3.5.2學生對少兒體育運動開展的評價
體育課是聾啞學校體育運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主要來自體育課;通過上圖所示,學生對于現有體育課的教學更希望引入新穎的教學形式及教學內容,如多增加教學比賽、以寓教于樂游戲的形式改變傳統一對多授課模式。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 重慶市聾啞學校是重慶地區最大的聾啞學校,人數多,少兒人群占比大,該校以多元化教學為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以期改變自己的命運。
4.1.2重慶市聾啞學校開設的體育運動項目種類多,其中籃球、律動操和乒乓球發展比較好。但在多樣化的體育運動項目中,學校并沒有確定一個重點方向,培養制度也不是很完善。
4.1.3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及形式更易受少兒的喜歡,但學校體育運動環境不達標,體育器材數量少、種類單一,限制了聾啞學校進行特殊體育教育的開展。
4.2建議
4.2.1 鼓勵重慶市聾啞學校的少兒人群參加足球和羽毛球項目,加大參與的鼓勵和獎勵,從而提高參與人群的積極性。增加新的體育運動項目,營造更濃烈的體育運動氛圍,提高社會關注度。
4.2.2 進一步加強在籃球、律動操、乒乓球等體育項目中的訓練力度,提供更多的參賽機會,同時建立一定的獎勵機制,增強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
4.2.3 針對少兒人群可以開設新的興趣班,跆拳道是一種肢體運動,只要能看清教練的示范就可以模仿其動作進行學習,聾啞人可能在語言交流方面可能會有障礙,但是在準確的示范后對于跆拳道的聯系也是相當的容易,并且也適合學生自行練習。通過在重慶市聾啞學校進行實地考察,學校在場地和基礎設施當中完全符合跆拳道運動項目的開展,所以跆拳道項目在聾啞學校的開展是相當有潛力的。
4.2.4 適當加強學校對體育運動的經費投入,在體育器材、課程設置、創新等方面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學習條件。
參考文獻
[1]單保清 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與分類教學 人民教育1999(2):24-25.
[2]張福娟,馬紅英.杜曉新.特殊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12.
[3]張雪蓮.江蘇省聾啞學校體育教學現狀與發展對策[D].揚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