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靜
摘 要:作為構成語言的主要元素,詞匯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對于英語的學習同樣如此,詞匯屬于學好英語這門語言的前提。在高中階段,英語課程屬于主要的學科之一,為了增強英語教學的效率,應該加強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改革,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英語詞匯量。本文通過將基于新課改下高中英語詞匯有效教學方法當作核心的研究內容,從下面幾個不同的方面進行了闡述和分析。該研究以基于新課改下高中英語詞匯的有效教學方法作為主要的目的,從而有效提升基于新課改下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工作的總體水平。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方法
引言:
眾所周知,學習英語的重要基礎便是掌握充足的詞匯量。尤其針對高中時期的英語課程學習,英語成績關乎到最終的高考分數,學生必須突破詞匯掌握難關。受到高中英語新課改的影響,其中規定高中學生應該至少熟練掌握3500個英語單詞。當學生的英語詞匯量儲備不夠的時候,會影響英語文章的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久而久之,學習英語課程的興趣不斷下降,產生厭煩的情緒,影響到學習高中英語課程的效果。為此,系統思考和分析基于新課改下高中英語詞匯的有效教學方法顯得異常關鍵,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注重趣味與話題營造教學方法的利用
為了提高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運用英語歌曲、繞口令以及笑話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英語詞匯的學習,對學生形成更大的吸引力。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高中英語課程中的單詞“bank”過程中,學生進行句子“A river is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的翻譯過程中,教師借助為學生播放英語歌曲的方式,幫助其加深詞匯的記憶。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運用營造話題的教學方法。通過以教材內容為核心,由教師設置某個話題,要求學生進行編寫,訓練學生對英語詞匯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營造“Healthy eating”的話題,指出和其關聯緊密的詞匯,包括“healthy food”“balanced diet”等等,基于各個視角,幫助學生靈活運用英語詞匯[1]。
二、強化語音知識,實現音形義的有效結合
開展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系統掌握各個學生在語音知識方面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針對性地實施英語語音教學。當學生可以使用音標自行朗讀單詞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大聲朗讀英語單詞與課文內容的機會,在課堂當中帶領學生進行情境對話,達到訓練英語詞匯運用能力的目的。同時借助多層次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音標的掌控能力,幫助學生正確發音,熟練進行英語單詞的拼讀[2]。并且教師運用構詞法,指導學生進行單詞的記憶,可以提升學生記憶單詞的效果,并記住很多最常用的英語單詞組成形式。通過此種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快學生記憶英語單詞的速度,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參考單詞的結構,掌握其具體的含義。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高中英語課程中的單詞“export”過程中,教會學生進行詞根的準確辨別,其中“port”的前綴“ex-”的含義是向外,所以,將“export”翻譯成出口,但“import”其前綴“im-”的含義為向內,所以,將“import”翻譯成進口。
三、凸顯出教學重點,加大分層教學方法的應用力度
進行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工作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凸顯出教學的重點,加大分層教學方法的應用力度,并結合具體的課程標準規定,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針對那些要求掌握含義的單詞,無需耗費太多的時間,學生只要記住單詞的大概意思便可以。針對需要認識的英語詞匯,僅需要學生會拼讀即可。而對于重點的英語詞匯,應該要求學生會拼讀,掌握含義,并提升具體的應用水平。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高中英語課程中的單詞“Reading”“Project”單詞的時候,首先帶領學生拼讀單詞,并運用構詞法進行相應的變形,幫助學生掌握大概意思,接著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內容,掌握該詞匯的具體使用方法。通過此項舉措,易于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由此可見,幫助學生掌握記憶和運用英語詞匯的方法可謂非常重要。
結束語:
從此次論文的闡述和分析當中,可以獲知,系統分析與思考基于新課改下高中英語詞匯的有效教學方法顯得尤為必要,擁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施價值。本文以基于新課改下高中英語詞匯有效教學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從以下幾個不同的方面加以展開論述與分析:注重趣味與話題營造教學方法的利用;強化語音知識,實現音形義的有效結合;凸顯出教學重點,加大分層教學方法的應用力度。希望此次研究與分析的內容和結果,可以獲得有關高中英語教師工作人員的關注與重視,并且從中得到相應的啟發和幫助,以便增強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工作的實際效果,進而推動我國高中英語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范作敏.關于新課改下高中英語有效教學方法的探討[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8,158(36):1325-1328.
[2]劉素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的探討[J].吉林教育,2018,177(29):1049-1052.